肋骨骨折的诊断需从病史与症状询问、体格检查、影像学检查及特殊人群考虑等方面进行。病史与症状询问要明确受伤情况及症状表现;体格检查包括局部压痛检查和胸廓挤压试验;影像学检查有X线、CT、MRI,X线可初步筛查但有漏诊可能,CT诊断价值更高,MRI用于特殊情况;特殊人群如儿童、老年人、孕妇有各自需注意的诊断及处理要点。
一、病史与症状询问
1.明确受伤情况:了解患者是否有胸部外伤史,如胸部受到直接撞击(像被重物击打、车祸中胸部受挤压等)、间接暴力(例如剧烈咳嗽、剧烈运动时胸部突然受到扭转等)。不同的受伤机制与肋骨骨折的发生密切相关,比如直接撞击可能会导致受力部位的肋骨骨折,而剧烈咳嗽引发的肋骨骨折多是原有骨质疏松等基础疾病的人群,因咳嗽时胸腔内压力骤增导致肋骨折断。
2.关注症状表现:肋骨骨折后患者通常会有局部疼痛,在深呼吸、咳嗽或身体转动时疼痛会加剧。部分患者可能会出现受伤部位的肿胀,若骨折断端刺激周围组织,还可能伴有胸壁淤血。有些患者可能会出现呼吸浅快,这是因为疼痛导致患者不敢深呼吸,从而使呼吸模式改变,以减少胸部运动带来的疼痛。对于儿童,由于其肋骨柔韧性较好,有时可能仅有哭闹不安等不太典型的表现,需要仔细观察。
二、体格检查
1.局部压痛检查:医生会用手按压胸部受伤部位,若存在肋骨骨折,按压时会有明显的压痛,有时还能感觉到骨擦感或听到骨擦音,这是骨折断端相互摩擦产生的。但要注意,对于儿童,骨擦感可能不太容易触及,因为儿童肋骨相对较软,骨折断端移位可能不明显。
2.胸廓挤压试验:医生双手挤压患者胸廓,若受伤部位出现疼痛,提示可能有肋骨骨折。例如,前后挤压胸廓时,骨折处受到挤压会引发疼痛;侧方挤压胸廓时,也可能刺激骨折断端导致疼痛。不过,对于严重的多发性肋骨骨折患者,进行胸廓挤压试验时要谨慎,避免加重患者损伤。
三、影像学检查
1.X线检查:X线平片是初步筛查肋骨骨折的常用方法。它可以发现大部分明显的肋骨骨折,能看到肋骨的连续性中断等骨折征象。但对于一些无明显移位的肋骨骨折、肋软骨骨折以及肋骨后端的骨折,X线可能会漏诊。比如,后肋的骨折在X线正位片上可能被脊柱等结构遮挡而不易发现,此时需要结合其他检查进一步明确。
2.CT检查:胸部CT尤其是薄层CT扫描对于肋骨骨折的诊断价值更高。它可以清晰地显示肋骨的细微骨折、无明显移位的骨折以及多根多处肋骨骨折的情况,还能发现是否合并有胸腔内的病变,如胸腔积液、气胸等。对于怀疑有肋骨骨折但X线检查阴性的患者,CT检查能够更准确地诊断。例如,对于一些隐匿性的肋骨骨折,CT能够通过多平面重建等技术清晰显示骨折线。
3.磁共振成像(MRI)检查:一般在肋骨骨折的诊断中不是首选,但对于一些特殊情况,如要判断是否合并有周围软组织的损伤、骨髓水肿等情况时会用到。MRI可以显示出骨折处的骨髓水肿等征象,不过对于单纯肋骨骨折的诊断,其优势不如X线和CT明显。
四、特殊人群的考虑
1.儿童:儿童肋骨骨折后临床表现可能不典型,除了局部可能的肿胀、疼痛外,哭闹不安是常见表现。在进行检查时,要更加轻柔,避免加重患儿的不适。由于儿童骨骼的生长发育特点,在诊断和后续处理上需要特别谨慎,比如对于儿童肋骨骨折的固定等处理要选择合适的方法,以不影响儿童胸廓的正常发育为原则。
2.老年人:老年人多伴有骨质疏松,其肋骨骨折可能因轻微外伤甚至没有明显外伤就发生。在诊断时,除了关注骨折本身,还需要评估患者的骨质疏松程度,因为骨质疏松会影响骨折的愈合以及再次骨折的风险。同时,老年人可能合并有其他基础疾病,在后续的治疗和康复过程中需要综合考虑其整体健康状况。
3.孕妇:孕妇发生肋骨骨折时,影像学检查的选择需要权衡辐射对胎儿的影响。尽量选择对胎儿辐射较小的检查方法,如优先考虑超声检查(但超声对肋骨骨折的诊断敏感性相对较低),或者在必要时选择低辐射剂量的X线或CT检查,并采取适当的防护措施保护胎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