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髓炎由多种原因引起,包括病原体感染(如金黄色葡萄球菌等细菌、真菌及结核分枝杆菌等)、创伤因素(开放性骨折使外界细菌直接侵入,医源性创伤致细菌侵入骨骼)、机体免疫力因素(儿童、老年人及免疫抑制人群因免疫力问题易患)和局部血液循环因素(局部血液循环障碍影响骨骼防御与修复能力易引发)。
一、病原体感染
1.细菌感染
金黄色葡萄球菌:是引起骨髓炎最常见的致病菌之一。这种细菌可通过血液传播到达骨骼,例如当人体其他部位有轻微的皮肤破损或感染灶时,细菌可能进入血液循环,然后随着血流到达骨骼,在适宜的环境下定植并引发感染。在儿童中,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的血源性骨髓炎相对较为常见,这与儿童骨骼生长活跃,干骺端毛细血管网丰富,血流缓慢,细菌容易停留有关。
链球菌:A组链球菌等也可能导致骨髓炎。其感染途径类似,可通过血行播散至骨骼。例如,上呼吸道感染后,链球菌可能进入血液,进而累及骨骼引发炎症。
革兰阴性杆菌:如大肠杆菌等,也可引起骨髓炎,尤其在一些免疫力低下的人群中,或者当有创伤且局部皮肤屏障破坏严重时,细菌容易入侵骨骼导致感染。
2.真菌及其他病原体感染
真菌性骨髓炎相对较少见,但在免疫抑制患者(如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艾滋病患者等)中较为容易发生。例如曲霉菌等真菌可通过血行或直接蔓延侵犯骨骼引起感染。另外,一些特殊病原体如结核分枝杆菌引起的结核性骨髓炎,是一种特异性感染,结核分枝杆菌可通过呼吸道感染后血行播散至骨骼,导致骨骼破坏等一系列病理改变。
二、创伤因素
1.开放性骨折
当发生开放性骨折时,骨折端与外界相通,外界的细菌等病原体容易直接侵入骨骼,从而引发骨髓炎。例如,严重的车祸导致的骨折,骨折处皮肤破裂,泥土、细菌等可直接污染骨折部位,进而引起骨髓炎。开放性骨折后骨髓炎的发生风险与创伤的严重程度、污染程度以及伤口处理是否及时规范等密切相关。伤口污染越严重,骨折端暴露时间越长,发生骨髓炎的几率就越高。
2.医源性创伤
在一些骨科手术过程中,如果手术部位消毒不严格,或者术后护理不当,细菌可能侵入骨骼引发感染。例如,人工关节置换术等骨科手术,手术操作过程中如果无菌观念不强,术后切口发生感染,细菌可能蔓延至骨骼,导致医源性骨髓炎的发生。另外,一些侵入性的骨穿刺、骨活检等操作,如果消毒不彻底,也有可能将细菌带入骨骼引起感染。
三、机体免疫力因素
1.儿童免疫力特点
儿童尤其是婴幼儿时期,免疫系统尚未完全发育成熟,抵抗力相对较弱。这使得他们更容易受到病原体的侵袭,发生血源性骨髓炎的几率相对较高。例如,儿童在感冒、扁桃体炎等感染性疾病后,细菌容易通过血液循环到达骨骼,引发骨髓炎。而且儿童骨骼的血供特点也增加了感染的易感性,干骺端毛细血管网丰富,血流缓慢,细菌容易在局部停留繁殖。
2.老年人免疫力下降
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长,免疫力逐渐下降,同时可能合并有糖尿病等基础疾病。糖尿病患者由于血糖控制不佳,机体抵抗力下降,且高血糖环境有利于细菌生长繁殖,所以糖尿病患者发生骨髓炎的风险较高。例如,糖尿病患者足部皮肤破损后,细菌容易侵入骨骼,引发糖尿病足相关的骨髓炎,且病情往往较为顽固,治疗难度较大。
3.免疫抑制人群
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接受器官移植等患者,由于机体免疫功能受到抑制,对病原体的清除能力减弱,容易发生各种感染,包括骨髓炎。例如,器官移植患者需要长期服用免疫抑制剂来防止排异反应,这使得他们的免疫力处于较低水平,一旦有细菌等病原体入侵骨骼,就容易引发骨髓炎且病情容易迁延不愈。
四、局部血液循环因素
当骨骼局部血液循环出现障碍时,会影响骨骼组织对病原体的防御能力和自身修复能力。例如,老年人血管硬化,血液循环相对较差,如果发生骨折等情况,骨骼的血供进一步受到影响,就更容易发生骨髓炎。另外,一些血管性疾病导致骨骼局部血运不良,也会增加骨髓炎的发生风险。比如,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患者,肢体末端血液循环差,若发生创伤,就容易引发骨髓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