冻结肩医学称粘连性肩关节囊炎,50岁左右人群多发,女性略多,病理是肩关节囊及周围组织慢性特异性炎症致粘连,分疼痛、僵硬、缓解三期,靠临床表现、体格检查和影像学诊断,早期保守治疗,无效可手术;肩周炎广义指肩关节周围组织炎症,含多种情况,感染性肩周炎有感染表现,风湿性与自身免疫有关,诊断依具体病因,感染性需穿刺抽液等,风湿性需自身抗体等检查,治疗依病因,感染性用抗生素等,风湿性用抗风湿药等。
肩周炎:曾被广泛使用的术语,广义上指肩关节周围组织的炎症,包括冻结肩,但现在医学上已较少单纯用肩周炎来表述,更多是明确具体的病理类型,不过在一些非专业场合仍可能被混用,其范畴相对宽泛,包含多种可能导致肩关节炎症的情况。
病理机制
冻结肩:主要是肩关节囊纤维化,引起肩关节粘连,病理过程一般分为3期,疼痛期:可持续2-9个月,表现为肩关节疼痛,夜间明显,活动时加重;僵硬期:可持续4-12个月,疼痛有所减轻,但肩关节活动受限进行性加重;缓解期:可持续5-26个月,肩关节活动度逐渐改善,但部分患者会遗留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其发病机制与肩关节周围组织的慢性炎症反应、自身免疫反应等有关,有研究表明可能涉及细胞因子的异常调节等。
肩周炎:若从广义理解,不同原因导致的肩周炎病理机制不同,比如感染性肩周炎是由于细菌等病原体感染肩关节周围组织引起炎症反应;风湿性肩周炎与自身免疫反应攻击肩关节周围组织有关,是因为风湿性疾病导致免疫系统错误地对肩关节的正常组织进行攻击,引发炎症。
临床表现
冻结肩:典型表现为肩关节疼痛逐渐加重,疼痛可向颈部、上肢放射,肩关节主动和被动活动均受限,以外旋、外展和内旋、后伸最为明显,随着病情进展,肩关节活动范围逐渐减小,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如穿衣、梳头、洗脸等动作难以完成,在50岁左右人群中较为典型,女性相对更易受影响,且发病可能与肩部长期不良姿势等生活方式有关。
肩周炎:感染性肩周炎除了有肩关节疼痛、活动受限外,还会伴有发热、局部红肿等感染表现,实验室检查可发现血常规中白细胞计数升高等感染指标异常;风湿性肩周炎除了肩关节症状外,可能伴有其他关节的疼痛、肿胀,如手指关节等,且有风湿性疾病的相关实验室指标异常,如类风湿因子、抗链球菌溶血素O等可能异常,其临床表现会因具体病因不同而有差异,在有风湿性疾病病史的人群中更易出现。
诊断方法
冻结肩:主要依靠临床表现、体格检查和影像学检查,体格检查可见肩关节各方向活动受限,影像学检查中X线检查早期可无明显异常,晚期可见肩关节间隙变窄、骨质疏松等,磁共振成像(MRI)检查可发现肩关节囊增厚、粘连等情况,一般根据典型的临床表现和影像学特征即可诊断,需排除其他导致肩关节疼痛、活动受限的疾病,如肩袖损伤、颈椎病等。
肩周炎:感染性肩周炎需要进行关节穿刺抽液检查,可发现脓液等感染证据,实验室检查血常规、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等炎症指标升高,细菌培养可明确病原体;风湿性肩周炎则需要进行自身抗体检查等风湿性疾病相关的实验室检查,结合临床表现来综合诊断,要明确具体病因需要详细的实验室和辅助检查来区分不同类型的肩周炎。
治疗方式
冻结肩:早期以保守治疗为主,包括休息、物理治疗(如热敷、超短波、红外线照射等)、药物治疗(非甾体抗炎药,如布洛芬等缓解疼痛)、功能锻炼(主动和被动的肩关节活动度训练),如果保守治疗无效,病情严重影响生活质量时,可考虑手术治疗,如肩关节松解术,在50岁左右患者中,通过规范的保守治疗大多可改善症状,生活方式上要注意避免肩部过度劳累,保持正确姿势。
肩周炎:感染性肩周炎主要是使用抗生素进行抗感染治疗,根据病原体选择敏感抗生素,同时进行肩关节的局部处理,如引流等;风湿性肩周炎主要是使用抗风湿药物治疗,如甲氨蝶呤等,同时配合肩关节的康复治疗,在有风湿性疾病的人群中,要遵循风湿性疾病的治疗规范,注意药物的不良反应等,特殊人群如老年人等在治疗时要考虑其身体状况,调整治疗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