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膜炎与滑膜炎不是一种病,二者在定义与发病部位、病因、临床表现、诊断方法、治疗原则上均有不同。骨膜炎发病部位多为胫骨等,病因有年龄、运动、感染等,表现为局部疼痛肿胀等及全身症状,诊断靠体格检查和影像学,治疗需休息制动、药物、物理治疗;滑膜炎常见于膝关节等关节,病因有年龄、运动、疾病等,表现为关节肿胀疼痛等及全身症状,诊断靠体格检查和影像学,治疗需休息、药物、穿刺抽液、康复锻炼。
骨膜炎是骨膜及骨膜血管扩张、充血、水肿或骨膜下出血,血肿机化、骨膜增生及炎症性改变造成的应力性骨膜损伤,或化脓性细菌侵袭造成的感染性骨膜损伤。发病部位多为胫骨、腓骨、桡骨等部位。
滑膜炎是滑膜受到刺激产生炎症,造成分泌液失调形成积液的一种关节病变。常见发病部位有膝关节,当然髋关节、踝关节等关节也可能发生滑膜炎。
病因:
骨膜炎:
年龄因素:儿童骨膜较薄且血管丰富,在运动等情况下易出现骨膜损伤性骨膜炎;老年人骨膜退变,骨的血液循环不佳,也可能因轻微损伤引发骨膜炎。
运动因素:长期、过度、突然增加运动量等运动相关因素是常见病因,比如长跑、跳高、跳远等运动项目,运动中肌肉反复收缩,牵扯骨膜,容易导致骨膜的微小损伤,进而引发炎症。
感染因素:开放性骨折等导致细菌直接感染骨膜,引发感染性骨膜炎。
滑膜炎:
年龄因素:儿童滑膜炎可能与病毒感染等因素相关;老年人则多因软骨退变与骨质增生等因素,导致滑膜受到机械性刺激和损伤,从而引发滑膜炎。
运动因素:过度运动使关节过度磨损,滑膜组织受到刺激,如篮球、足球等需要频繁跑跳、急停急转的运动,易引发滑膜炎。
疾病因素:类风湿关节炎、痛风性关节炎等全身性疾病可累及关节滑膜,引发继发性滑膜炎。
临床表现:
骨膜炎:
局部症状:发病部位疼痛,初期疼痛较轻,活动后加重,随着病情发展疼痛逐渐明显,局部可能出现肿胀,皮肤温度可能升高,有的可摸到骨膜增厚的情况。以胫骨骨膜炎为例,患者胫骨部位疼痛,尤其在行走、跑步、上下楼梯时疼痛加剧。
全身症状:感染性骨膜炎可能伴有发热、寒战等全身感染症状。
滑膜炎:
局部症状:关节肿胀是常见表现,肿胀程度因病情而异,同时伴有疼痛,疼痛程度不一,活动关节时疼痛可能加重,有的患者还会出现关节活动受限,比如膝关节滑膜炎患者会感觉膝关节屈伸困难。
全身症状:若为全身性疾病引发的滑膜炎,可能伴有原发病的相关症状,如类风湿关节炎患者除了关节滑膜炎表现外,还可能有关节畸形、晨僵等表现。
诊断方法:
骨膜炎:
体格检查:医生会检查发病部位的压痛情况、肿胀程度、有无骨膜增厚感等。
影像学检查:X线检查早期可能无明显异常,后期可能出现骨膜增生等改变;磁共振成像(MRI)检查能更清晰地显示骨膜的炎症情况,如骨膜增厚、水肿等。
滑膜炎:
体格检查:检查关节肿胀情况、浮髌试验等,浮髌试验阳性提示关节腔内有积液。
影像学检查:X线检查可观察关节骨质情况,排除骨质破坏等情况;MRI检查能明确滑膜的炎症、积液等情况,对诊断滑膜炎有重要价值。
治疗原则:
骨膜炎:
休息制动:让发病部位得到充分休息,避免进一步损伤,比如胫骨骨膜炎患者需要减少下肢活动。
药物治疗:根据病情可使用非甾体抗炎药,如布洛芬等缓解疼痛、炎症,但需注意不同年龄患者对药物的耐受性等情况,儿童使用需谨慎评估。感染性骨膜炎则需要使用抗生素进行抗感染治疗。
物理治疗:如热敷、超短波等物理治疗方法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减轻炎症反应。
滑膜炎:
休息:减少关节的活动,让滑膜得到修复的机会,例如膝关节滑膜炎患者应避免长时间站立、行走、上下楼梯等。
药物治疗:同样可使用非甾体抗炎药缓解症状,对于类风湿关节炎等全身性疾病引发的滑膜炎,可能需要使用改善病情的抗风湿药物等。
穿刺抽液:如果关节积液较多,可进行关节穿刺抽液,减轻关节肿胀,但操作需严格无菌,避免感染。
康复锻炼:在症状缓解后,进行适当的关节康复锻炼,恢复关节功能,但要注意锻炼的强度和方式,避免加重滑膜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