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崎病不能仅靠血常规检查出来,但其血常规检查有一定辅助诊断价值,如急性期白细胞总数常增高、中性粒细胞核左移,发病2-3周后血小板明显升高,部分患儿有轻度贫血,CRP显著升高;川崎病诊断还需结合持续发热5天以上等临床表现及超声心动图等其他辅助检查;婴幼儿川崎病发热可能不典型,炎症指标变化不如年长儿明显,学龄儿童临床表现相对典型,炎症指标变化显著,总之需结合多方面综合判断川崎病。
白细胞计数:川崎病患者急性期白细胞总数常增高,可高达(10-30)×10/L,甚至更高,且以中性粒细胞增高为主,可见核左移现象。这是因为炎症反应导致机体免疫激活,白细胞被募集到炎症部位参与免疫反应。但其他感染性疾病也可能出现白细胞计数升高,所以不能仅依据白细胞计数升高诊断川崎病。
血小板:发病早期血小板正常,发病2-3周后血小板明显升高,可超过300×10/L,甚至高达1000×10/L以上。血小板升高与血管炎症导致的血小板反应性增加及机体修复机制有关。然而,血小板升高也可见于其他血液系统疾病及感染恢复期等情况,并非川崎病特异表现。
血红蛋白:部分川崎病患儿可出现轻度贫血,血红蛋白水平降低。这可能与炎症状态下机体代谢加快、慢性炎症导致的红细胞生成受抑等因素有关,但贫血也可见于多种其他疾病,不具有特异性。
C反应蛋白(CRP):CRP在川崎病急性期显著升高,常>100mg/L,且病情越严重,CRP升高越明显。CRP是反映炎症反应的敏感指标,但其升高也可见于其他各种急性感染、组织损伤等情况,不能单独依靠CRP诊断川崎病。
川崎病的诊断还需结合其他临床表现和检查
临床表现方面
发热:持续发热5天以上,抗生素治疗无效是川崎病的重要特征之一。不同年龄的患儿发热表现可能略有差异,婴幼儿发热可能不如年长儿典型,但仍需高度重视。
球结膜充血:多为双侧球结膜充血,无脓性分泌物,这是川崎病较具特征性的表现之一,但其他眼部炎症也可能出现球结膜充血,需鉴别。
口唇及口腔表现:口唇潮红、皲裂,杨梅舌,口腔黏膜弥漫充血等表现对川崎病有一定提示作用,但同样不具有绝对特异性。
手足改变:急性期手足硬性水肿,手掌和足底潮红;恢复期指、趾端膜状脱皮,这也是川崎病较具特征性的表现,但其他皮肤病等也可能出现类似改变。
皮疹:多形性红斑样皮疹或猩红热样皮疹等,皮疹形态多样,无特异性。
颈部淋巴结肿大:多为单侧颈部非化脓性淋巴结肿大,直径常>1.5cm,这也是川崎病的表现之一,但其他感染性疾病也可能有颈部淋巴结肿大。
其他辅助检查
超声心动图:是诊断川崎病心血管并发症的重要检查方法,发病2-4周时可发现冠状动脉扩张、冠状动脉瘤等病变,对评估病情和预后至关重要。不同年龄儿童冠状动脉正常内径有相应标准,如婴幼儿冠状动脉内径>3mm,学龄前儿童>4mm,学龄儿童>5mm应考虑冠状动脉扩张。
心电图:可出现ST-T改变、房室传导阻滞等心律失常表现,有助于了解心脏受累情况,但无特异性。
血沉:血沉常明显增快,也反映炎症反应,但同样不具特异性。
不同年龄川崎病患儿的特点及血常规表现差异
婴幼儿川崎病
婴幼儿川崎病发热可能不典型,有时仅表现为反复低热,血常规中白细胞计数、CRP等炎症指标变化可能不如年长儿明显,但仍可能出现白细胞升高、CRP增高等情况。同时,婴幼儿对川崎病心血管并发症的耐受性可能较差,超声心动图检查需更加及时,以便早期发现冠状动脉病变。
学龄儿童川崎病
学龄儿童临床表现相对典型,血常规中炎症指标变化往往较为显著,白细胞计数明显升高,CRP大幅增高,血小板后期也会明显升高。此时结合典型的发热、球结膜充血、手足改变等表现,较易考虑川崎病,但仍需完善超声心动图等检查明确心血管情况。
总之,血常规检查对于川崎病的辅助诊断有一定提示作用,但不能仅凭血常规确诊川崎病,还需要结合患儿的临床表现、其他实验室检查及超声心动图等综合判断。如果怀疑孩子患有川崎病,应及时就医,进行全面评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