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过敏性紫癜是以小血管炎为主的系统性血管炎,多见于2~10岁儿童,病因包括感染、药物、食物过敏、寒冷刺激及遗传因素,发病机制为免疫复合物沉积致血管壁炎症,临床表现为皮肤紫癜、关节肿痛、胃肠道症状及肾脏损害,诊断依据EULAR标准,治疗包括一般治疗、抗炎免疫调节、抗过敏、抗感染、肾脏保护及支持治疗,特殊人群需注意用药安全,预后总体良好但易复发,肾脏损害影响长期预后,需持续随访6个月,必要时延长至1年。
一、儿童过敏性紫癜的病因与发病机制
儿童过敏性紫癜(Henoch-Schnleinpurpura,HSP)是一种以小血管炎为主要病变的系统性血管炎,多见于2~10岁儿童,男性发病率略高于女性。其核心发病机制为免疫复合物沉积导致血管壁炎症,常见诱因包括感染(如链球菌、支原体、幽门螺杆菌)、药物(如抗生素、疫苗)、食物过敏(如海鲜、鸡蛋)及寒冷刺激。遗传因素中,HLA-DRB101等基因变异可能增加患病风险。儿童免疫系统尚未完全成熟,对感染或过敏原的过度反应易引发血管通透性增加,导致皮肤紫癜、关节肿痛、胃肠道症状及肾脏损害。
二、儿童过敏性紫癜的临床表现与诊断
1.典型症状:皮肤紫癜多见于下肢及臀部,呈对称性分布,压之不褪色,可伴瘙痒;关节症状以踝关节、膝关节肿痛为主,活动受限;胃肠道症状包括腹痛(阵发性绞痛)、呕吐、血便,严重者可出现肠套叠或肠穿孔;肾脏损害表现为血尿、蛋白尿,部分进展为肾炎或肾病综合征。
2.诊断标准:根据2012年欧洲抗风湿病联盟(EULAR)标准,需满足以下至少2项:年龄≤20岁;皮肤紫癜(非血小板减少性);腹痛;组织病理显示白细胞碎裂性血管炎或IgA沉积。实验室检查中,血常规可能显示血小板正常或轻度升高,C反应蛋白(CRP)及血沉(ESR)可升高,补体C3、C4多正常。肾脏受累时需通过尿微量白蛋白、24小时尿蛋白定量及肾活检评估严重程度。
三、儿童过敏性紫癜的治疗方案
1.一般治疗:急性期需卧床休息,避免剧烈运动以减少肾脏负担;饮食以清淡、易消化为主,暂停可能致敏的食物(如海鲜、坚果);保持皮肤清洁,避免搔抓导致感染。
2.药物治疗:
(1)抗炎及免疫调节:糖皮质激素(如泼尼松)可用于严重腹痛、关节痛或肾脏损害,通过抑制免疫反应减轻炎症;免疫抑制剂(如环磷酰胺)仅用于重症或激素耐药病例,需严格监测血常规及肝肾功能。
(2)抗过敏:抗组胺药(如氯雷他定)可缓解皮肤瘙痒,维生素C及芦丁片通过增强血管壁弹性辅助治疗。
(3)抗感染:合并细菌感染时(如链球菌咽炎),需使用青霉素类或头孢类抗生素,但需避免滥用导致肠道菌群失调。
3.肾脏保护:尿检异常者需定期监测尿蛋白、血肌酐,必要时使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如依那普利)或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ARB,如氯沙坦)降低尿蛋白,保护肾功能。
4.支持治疗:严重腹痛伴肠出血时需禁食,通过静脉补液维持水电解质平衡;肠套叠或肠穿孔需外科手术干预。
四、特殊人群的注意事项
1.低龄儿童(<3岁):免疫系统更脆弱,需优先通过非药物干预(如避免过敏原、皮肤护理)控制症状,激素使用需严格评估指征,避免长期使用影响生长发育。
2.合并慢性疾病者(如糖尿病、先天性心脏病):药物选择需兼顾原发病,糖皮质激素可能加重血糖波动,需联合胰岛素调整;免疫抑制剂可能增加感染风险,需加强预防。
3.肾脏受累严重者:需避免使用肾毒性药物(如非甾体抗炎药),定期复查尿蛋白及肾功能,若进展为肾病综合征,需儿科肾内科联合管理。
五、预后与随访
儿童过敏性紫癜预后总体良好,80%~90%患者可在4~6周内缓解,但约30%~50%可能复发,尤其是感染后。肾脏损害是影响长期预后的关键因素,约1%~5%可发展为终末期肾病。随访需持续至病程后6个月,内容包括每月尿检、血压监测及肾脏超声,若出现持续血尿、蛋白尿或肾功能下降,需延长随访至1年。家长需注意观察儿童新发皮疹、腹痛或尿色变化,及时就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