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龈骨质增生成因多样,包括慢性炎症刺激、局部刺激因素及全身因素等,不同人群患病原因有差异;非药物干预有口腔清洁维护(正确刷牙、用辅助工具)和去除局部刺激因素(洗牙、换不良修复体);就医时医生会评估诊断,严重时需手术治疗;特殊人群如儿童、孕期女性、老年人群有不同注意事项,儿童需家长督促口腔卫生,孕期女性治疗需谨慎、注重口腔卫生,老年人群要关注全身健康对口腔影响及加强术后护理。
一、了解牙龈骨质增生的成因
牙龈骨质增生可能由多种因素引起,比如长期的慢性炎症刺激,像牙周炎等口腔炎症若未得到有效控制,炎症持续作用可能导致牙龈骨质增生;局部刺激因素也是常见原因,例如牙结石、不良修复体等长期刺激牙龈组织,进而引发骨质增生;另外,一些全身因素也可能与之相关,如内分泌紊乱等情况也可能影响牙龈组织代谢,导致骨质增生发生。不同年龄、性别人群患病原因可能有差异,比如青少年可能因口腔卫生习惯不佳导致局部刺激因素存在而引发,女性在孕期由于内分泌变化可能使原本存在的牙龈炎症加重,增加骨质增生风险等。
二、非药物干预措施
1.口腔清洁维护
正确刷牙方法:对于不同年龄人群都应教导正确刷牙方式,比如儿童需在家长帮助下采用巴氏刷牙法,每天早晚认真刷牙,每次刷牙时间不少于3分钟,这样能有效清除牙齿表面及牙龈沟内的食物残渣、菌斑等,减少局部刺激因素,延缓牙龈骨质增生进展。成年人也应坚持巴氏刷牙法,保证口腔清洁。
使用辅助清洁工具:可根据情况使用牙线、牙缝刷等辅助清洁工具,对于存在牙龈间隙等情况的人群,牙线能更好地清除邻面菌斑,牙缝刷可用于清洁特殊牙齿部位,帮助维护口腔卫生,降低炎症刺激风险。
2.去除局部刺激因素
洗牙:若存在牙结石等局部刺激因素,应定期进行洗牙(龈上洁治术),通过专业设备去除牙齿表面的牙结石、菌斑等,一般每年可进行1-2次洗牙,具体频率可根据口腔健康状况由医生评估决定。对于因牙结石导致牙龈骨质增生的患者,洗牙后随着局部刺激因素消除,牙龈炎症可能逐渐消退,骨质增生情况可能有所改善。
更换不良修复体:如果是不良修复体引起的牙龈骨质增生,需及时更换合适的修复体。医生会根据患者口腔情况选择合适的修复材料和设计,确保修复体贴合、舒适,不再对牙龈造成刺激,促进牙龈骨质增生恢复。
三、就医治疗情况
1.医生评估诊断
患者出现牙龈骨质增生情况后应及时就医,医生会通过口腔检查、询问病史等方式进行诊断。会查看牙龈骨质增生的部位、范围、程度等,了解患者口腔健康史、全身病史等情况,以明确牙龈骨质增生的具体原因及病情严重程度。
2.手术治疗情况
当牙龈骨质增生较为严重,影响咀嚼、美观或导致口腔功能障碍时,可能需要进行手术治疗。手术方式主要是牙龈切除术等,通过手术切除增生的牙龈组织,恢复牙龈正常形态。不同年龄患者手术风险和术后恢复可能有差异,比如儿童患者身体各方面恢复能力相对较强,但术后口腔护理需更精心;老年患者可能存在一些基础疾病等情况,手术前后需更密切监测,确保手术安全及术后恢复顺利。
四、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
儿童牙龈骨质增生患者,家长要格外关注其口腔卫生情况,督促儿童养成良好刷牙习惯,因为儿童可能自我口腔清洁意识不足,家长需起到监督引导作用。同时,要避免儿童食用过多高糖食物,减少龋齿及口腔炎症发生风险,从而降低牙龈骨质增生的诱发因素。
2.孕期女性
孕期女性出现牙龈骨质增生时,由于孕期特殊生理状况,口腔治疗需更加谨慎。在进行口腔检查和治疗时,要告知医生孕期情况,选择对胎儿影响最小的治疗方式。口腔清洁方面要更加细致,因为孕期内分泌变化易加重牙龈炎症,更需注重口腔卫生维护,防止牙龈骨质增生进一步加重。
3.老年人群
老年人群牙龈骨质增生患者,要注意全身健康状况对口腔的影响。老年患者可能伴有其他慢性疾病,如糖尿病等,在口腔治疗过程中需密切监测血糖等指标,因为高血糖可能影响伤口愈合等。同时,老年患者口腔恢复能力相对较弱,术后要加强口腔护理,预防感染等并发症发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