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潜血阳性可由生理性和病理性因素导致,生理性因素包括剧烈运动和月经污染,一般去除诱因可恢复;病理性因素有泌尿系统疾病(如肾小球肾炎、泌尿系统结石、泌尿系统感染、泌尿系统肿瘤)和全身性疾病(如血液系统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需结合症状、体征及相关检查明确原因,不同人群有不同特点,需针对相应疾病规范诊治。
一、生理性因素导致尿潜血阳性
(一)剧烈运动
部分人在进行长跑、跳绳等剧烈运动后可能出现尿潜血阳性。这是因为剧烈运动时,肾脏受到震动、血管破裂等,导致少量红细胞进入尿液。例如,有研究表明,高强度运动后约10%-15%的人会出现暂时性尿潜血阳性,一般休息数天内可恢复正常,这种情况在青少年群体中相对常见,可能与青少年运动强度较大且身体对运动的适应能力相对有限有关。
(二)月经污染
女性在月经期时,尿液可能会被经血污染,从而出现尿潜血阳性。这种情况通过询问病史和再次留取清洁尿液标本可鉴别,在女性生理期时要注意留取标本的规范性,避免月经血混入影响结果判断。
二、病理性因素导致尿潜血阳性
(一)泌尿系统疾病
肾小球肾炎:
如IgA肾病,是引起青少年和儿童血尿常见的原因之一。发病机制与免疫复合物沉积在肾小球系膜区有关,患者除了尿潜血阳性外,还可能伴有不同程度的蛋白尿、水肿、高血压等。通过肾活检病理检查可明确诊断,不同年龄段的患者表现可能有所差异,儿童患者起病前多有上呼吸道感染前驱症状,而成人患者表现相对多样。
其他类型的肾小球肾炎,如膜性肾病等,也可出现尿潜血阳性,一般通过尿液检查、血液检查及肾活检等明确诊断,不同类型的肾小球肾炎在发病年龄、临床表现及预后等方面各有特点。
泌尿系统结石:
肾结石、输尿管结石等可导致尿潜血阳性。结石在泌尿系统内移动时,会损伤尿路黏膜,引起出血从而出现尿潜血。患者常伴有肾绞痛、腰痛、尿频、尿急等症状,不同年龄人群都可能发病,青少年可能因代谢因素等导致结石形成,中老年可能与泌尿系统结构异常等有关。通过泌尿系统超声、CT等检查可发现结石的位置和大小。
泌尿系统感染:
膀胱炎、肾盂肾炎等泌尿系统感染性疾病,炎症刺激尿路黏膜,导致黏膜充血、水肿,容易出现出血,引起尿潜血阳性。患者多伴有尿频、尿急、尿痛等尿路刺激症状,尿液检查可见白细胞升高等。不同年龄阶段的人群均可发生泌尿系统感染,儿童由于尿道短等特点相对容易发生,女性因生理结构特点比男性更易患泌尿系统感染。
泌尿系统肿瘤:
如肾癌、膀胱癌等,多见于中老年人,但也有年轻化趋势。肿瘤组织生长迅速,血供丰富,表面容易破溃出血,从而导致尿潜血阳性。患者可能伴有无痛性肉眼血尿、排尿困难等症状,通过泌尿系统超声、CT、膀胱镜等检查可协助诊断。
(二)全身性疾病
血液系统疾病:
如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血友病等。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是由于血小板数量减少或功能异常,导致凝血功能障碍,容易出现出血倾向,可表现为尿潜血阳性。血友病是遗传性凝血因子缺乏导致的出血性疾病,患者多有家族史,除了尿潜血阳性外,还可能有关节出血、肌肉血肿等表现。不同年龄的血液系统疾病患者,其临床表现和治疗方式有所不同,儿童患者的血液系统疾病在诊断和治疗上需要特别考虑儿童的生理特点。
自身免疫性疾病:
如系统性红斑狼疮,可累及肾脏,引起狼疮性肾炎,出现尿潜血阳性。系统性红斑狼疮多见于育龄女性,患者除了泌尿系统表现外,还可能有面部红斑、关节痛、口腔溃疡等多系统受累的表现,通过自身抗体检查、肾活检等可明确诊断。不同年龄和性别的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其病情和治疗反应可能存在差异。
当发现尿潜血阳性时,需要结合患者的症状、体征及进一步的相关检查来明确具体原因。如果是生理性因素导致,一般去除诱因后可恢复;如果是病理性因素,需要针对相应的疾病进行规范的诊断和治疗。对于儿童患者,由于其生理和病理特点与成人不同,在诊断和处理上更要谨慎细致;对于女性患者,要注意排除月经污染等因素的影响;对于中老年患者,要高度警惕泌尿系统肿瘤等疾病的可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