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肩周炎可通过休息与制动、物理治疗(冷敷、热敷、超短波治疗)、药物辅助(非甾体抗炎药)、康复锻炼缓解,若处理后疼痛未缓解等应就医评估,不同人群在各措施中有不同注意事项。
一、休息与制动
原理:急性肩周炎痛时,让肩部充分休息可减少进一步的损伤和炎症刺激。例如,避免过度使用患侧肩部进行提重物、长时间打字等活动。对于不同年龄、性别的人群,都应注意减少肩部不必要的活动。如年轻女性若长期伏案工作导致肩周炎痛,更需严格限制肩部过度活动;老年男性本身肩部功能有所退化,休息制动尤为重要。
措施:尽量让肩部处于放松、舒适的位置,避免长时间保持同一姿势,可使用三角巾等简单装置将患侧上肢悬吊,以减轻肩部的负担。
二、物理治疗
冷敷:
原理:在急性炎症期(通常在疼痛发生后的48-72小时内),冷敷可以收缩血管,减少局部充血,缓解疼痛和肿胀。研究表明,冷敷能够降低局部组织的代谢率,减轻炎症介质的释放。
方法:用冰袋或冷毛巾敷在肩部,每次15-20分钟,每天可进行3-4次。但要注意避免冻伤皮肤,可在冰袋与皮肤之间隔一层毛巾。对于儿童,由于皮肤较为娇嫩,冷敷时间应适当缩短,且要密切观察皮肤反应;老年人皮肤感觉相对不敏感,也需注意控制冷敷时间和温度。
热敷:
原理:在炎症后期,热敷可以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加速炎症消退和组织修复。热敷能够使血管扩张,增加局部的血液供应和营养物质的输送。
方法:可以使用热水袋或热毛巾,温度保持在40-50℃左右,每次热敷15-20分钟,每天3-4次。对于糖尿病患者,由于其可能存在外周神经病变,对温度的感知不灵敏,热敷时要特别注意温度不宜过高,防止烫伤;孕妇在使用热敷时也需谨慎,避免温度过高对胎儿产生不良影响。
超短波治疗:
原理:超短波属于高频电磁疗法,能够深入组织内部,产生热效应和非热效应,促进局部血液循环,消除炎症,缓解疼痛。超短波的电场作用可以改变细胞膜的通透性,影响细胞的代谢和功能。
方法:由专业医护人员操作,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设定合适的治疗参数,一般每次治疗15-20分钟,每周进行数次。对于患有心脏疾病的患者,使用超短波治疗时需要特别谨慎,因为电场可能会对心脏电活动产生一定影响,需在医生评估后进行;体质虚弱的患者也需根据自身耐受情况调整治疗方案。
三、药物辅助
非甾体抗炎药:
原理:非甾体抗炎药通过抑制环氧化酶(COX)的活性,减少前列腺素的合成,从而发挥抗炎、止痛的作用。例如布洛芬,它可以有效缓解轻至中度的疼痛,同时减轻炎症反应。
注意事项:不同年龄人群使用需注意差异,儿童应避免使用非甾体抗炎药中不适合儿童的剂型,如某些复方制剂可能含有不适合儿童的成分;老年人使用时要注意胃肠道反应等副作用,因为老年人胃肠道功能相对较弱,更容易出现消化不良、胃溃疡等问题,使用前最好咨询医生,可选择对胃肠道刺激相对较小的剂型。
四、康复锻炼
原理:适当的康复锻炼可以防止肩部肌肉萎缩,增加肩关节的活动度,促进肩部功能的恢复。但在急性疼痛期,康复锻炼要注意循序渐进,避免过度锻炼加重疼痛。
方法:在疼痛稍缓解后,可进行一些简单的肩部活动,如钟摆运动:患者弯腰,患侧上肢自然下垂,做前后、左右摆动以及画圈运动,每次10-15分钟,每天2-3次。对于不同年龄人群,钟摆运动的幅度和频率可适当调整。年轻人身体状况较好,可逐渐增加幅度;老年人则要根据自身肩部功能情况,缓慢进行,避免因幅度过大导致疼痛加重。
五、就医评估
情况判断:如果经过以上处理后,肩部疼痛仍无明显缓解,或者出现肩部肿胀明显加重、肩关节活动严重受限、伴有发热等全身症状时,应及时就医。医生会进行详细的体格检查和必要的辅助检查,如X线、磁共振成像(MRI)等,以明确肩部的具体病变情况,排除其他严重疾病如肩部骨折、肩袖损伤等。对于孕妇,就医时需告知医生怀孕情况,以便医生选择合适的检查和治疗方式;对于患有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的患者,就医时要向医生详细说明病情,以便医生综合评估制定治疗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