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毒症透析治疗包括透析前准备、透析治疗过程及透析后护理与注意事项。透析前要明确指征并建立血管通路;透析时血液透析需设备准备和特定过程,腹膜透析靠腹腔置管及透析液灌注进行物质交换;透析后要注意饮食护理、预防并发症并定期随访,整个过程需综合考虑不同个体因素精细操作以保证有效性和安全性。
一、透析前的准备
1.明确透析指征:当患者肾小球滤过率低于15ml/(min·1.73m2),且出现明显水钠潴留、高钾血症、代谢性酸中毒等情况时,通常需要进行透析治疗,这需要医生依据患者的肾功能检查等结果综合判定,不同年龄、性别及病史的患者指征判定可能因个体差异略有不同,但基本遵循上述核心指标。例如,老年患者可能因基础疾病多,更需密切监测相关指标及时启动透析。
2.血管通路的建立
临时血管通路:对于急性肾衰竭或需要短期透析的患者,可采用颈内静脉、股静脉或锁骨下静脉置管建立临时血管通路,这能快速为透析提供血液通道,但长期使用可能增加感染等风险,不同年龄患者置管部位选择可能有差异,儿童通常更倾向于颈内静脉等相对安全的部位。
永久性血管通路:自体动静脉内瘘是最常用的永久性血管通路,一般选择非惯用手的前臂,将桡动脉和头静脉吻合,通过数月的等待让血管扩张、增厚以利于穿刺,这种通路使用寿命较长,但对于血管条件差的患者可能不适用,比如糖尿病患者血管容易硬化,可能影响内瘘的建立。
二、透析治疗过程
1.血液透析
设备准备:血液透析机要调试正常,保证透析液的配置符合要求,透析液的成分等需严格按照标准,不同年龄患者可能对透析液的某些成分浓度有更精细的要求,比如儿童可能需要更精准调控的透析液电解质浓度等。
透析过程:将患者的血液通过血管通路引出,经过透析器,在透析器中血液与透析液进行溶质交换,清除体内的代谢废物、多余的水分,同时纠正电解质和酸碱平衡,这个过程一般需要数小时,具体时间根据患者的体重、尿素清除率等因素决定,不同性别患者在透析过程中的反应可能因生理差异有不同表现,比如女性可能对透析中血压变化更敏感等。
2.腹膜透析
透析液的灌注:通过腹腔置管,将腹膜透析液灌入腹腔,利用腹膜作为半透膜,使腹腔内的血液与透析液进行物质交换,排出体内的毒素和多余水分,再将含有代谢废物的透析液排出体外。灌注透析液时要注意无菌操作,避免感染,不同年龄患者置管后的护理要求不同,儿童腹膜透析置管后需更精心的护理防止导管相关并发症。
三、透析后的护理与注意事项
1.饮食护理
水分摄入:根据透析清除水分的情况控制水分摄入,一般每日进水量为前一日尿量加上500ml左右,不同年龄患者对水分限制的耐受程度不同,儿童可能因新陈代谢等因素对水分摄入的调整需更谨慎,要根据其生长发育等情况综合考量。
蛋白质摄入:保证优质蛋白质的摄入,如瘦肉、鱼类、蛋类、奶类等,摄入量一般为1.0-1.2g/(kg·d),但要根据患者的透析充分性等调整,老年患者可能因消化功能等因素在蛋白质摄入吸收上有差异,需适当关注。
2.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
低血压:透析中或透析后可能出现低血压,要及时调整透析参数,如降低超滤速度等,对于有低血压倾向的患者,透析前应避免饱餐等,不同性别患者发生低血压的诱因可能略有不同,女性可能在月经等特殊时期更易出现。
感染:无论是血液透析还是腹膜透析,都要注意预防感染,血液透析时要严格无菌操作,腹膜透析时要注意透析液的无菌灌注等,特殊人群如糖尿病患者本身易感染,更需加强感染预防,要注意皮肤、导管部位等的清洁护理。
3.定期随访:患者需要定期到医院进行随访,监测肾功能、电解质、血常规等指标,根据随访结果调整透析方案,不同年龄患者随访频率可能不同,儿童可能需要更频繁的随访观察生长发育及透析对其的影响等情况。
总之,尿毒症透析治疗是一个需要多方面综合管理的过程,从透析前准备到透析过程再到透析后护理,每个环节都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精细操作,以保证透析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不同个体因素都需在治疗过程中充分考虑并合理应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