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脑瘫儿存在运动发育落后及姿势异常、肌张力异常、反射异常、语言障碍、智力障碍、癫痫发作、视觉和听觉障碍等多方面问题,家长需早期带患儿到正规医院评估并进行多学科团队合作的个性化康复治疗,同时注意营养供应和营造良好环境以提高患儿生活质量。
姿势异常:常见的有痉挛型脑瘫儿表现为尖足、剪刀步等姿势。尖足是由于小腿后侧肌肉痉挛,导致患儿站立或行走时脚尖着地;剪刀步则是由于内收肌痉挛,行走时双下肢交叉,形似剪刀。此外,还可能出现头后仰、角弓反张等异常姿势,这是由于肌肉张力异常增高,使得身体的姿势不能保持正常的平衡和协调。
肌张力异常
肌张力增高:多发生在痉挛型脑瘫儿中。检查时可发现患儿的肌肉较硬,被动活动肢体时阻力增大。例如,被动屈伸患儿的肘关节时,能感觉到明显的阻力,这是因为肌肉持续处于收缩状态,导致肌张力增高。肌张力增高会影响患儿的运动功能,限制关节的正常活动范围。
肌张力低下:在软瘫型脑瘫儿中较为常见。患儿肌肉松软,被动活动肢体时阻力很小,甚至感觉不到阻力。正常婴儿在4个月以后肌张力会逐渐趋向正常,而软瘫型脑瘫儿在相应月龄时仍表现为肌张力低下,如俯卧位时不能抬头,四肢松软无力等。这是由于大脑对肌肉的控制能力严重受损,导致肌肉无法维持正常的紧张度。
反射异常
原始反射延迟消失:正常婴儿出生后具有一些原始反射,如拥抱反射、握持反射等,这些反射会在出生后3-6个月逐渐消失。但脑瘫儿的原始反射可能延迟消失,例如拥抱反射在6个月后仍可引出。原始反射是婴儿神经系统发育的一种表现,其延迟消失提示大脑的神经调节功能存在异常。
病理反射阳性:如2岁以后的正常儿童巴氏征应呈阴性,而脑瘫儿可能出现巴氏征阳性,表现为用钝物划足底外侧时,大脚趾背伸,其余脚趾呈扇形展开。这是因为大脑皮层对脊髓的抑制功能减退,导致脊髓的原始反射释放,出现病理反射。
语言障碍
发音困难:部分脑瘫儿存在语言障碍,表现为发音不清、说话晚等。这是由于控制发音的肌肉出现运动功能障碍,例如唇、舌、喉部肌肉的协调运动异常,使得患儿无法准确发出各种语音。
语言理解和表达障碍:一些脑瘫儿不仅存在发音问题,还可能有语言理解和表达的障碍。他们可能不能理解别人所说的话,或者虽然能够发音,但不能用语言准确表达自己的需求和想法。这与大脑语言中枢受损有关,影响了语言信息的处理和传递过程。
智力障碍
智力水平低于正常儿童:约有2/3的脑瘫儿伴有不同程度的智力障碍。智力障碍的程度可从轻度到重度不等。轻度智力障碍的患儿可能在学习、生活等方面较同龄正常儿童稍显迟缓,但仍能完成一些简单的任务;重度智力障碍的患儿可能无法进行正常的语言交流和基本生活自理。智力障碍的发生是由于脑瘫儿的大脑在发育过程中受到损伤,影响了大脑的认知功能。
癫痫发作
部分患儿会出现癫痫:约有1/3-1/2的脑瘫儿合并癫痫。癫痫发作的形式多样,可表现为全身性发作、部分性发作等。癫痫发作会进一步加重患儿的脑损伤,影响其生长发育和生活质量。癫痫发作的机制较为复杂,可能与大脑神经元异常放电有关,而脑瘫儿的大脑结构和功能异常容易导致这种异常放电的发生。
视觉、听觉障碍
视觉障碍:部分脑瘫儿存在视觉障碍,如斜视、弱视、眼球运动障碍等。斜视是指两眼不能同时注视目标,可能影响患儿的立体视觉发育;弱视则是由于视觉中枢受到影响,导致视力低于正常水平。
听觉障碍:一些脑瘫儿也会出现听觉障碍,表现为听力减退等。听觉障碍会影响患儿与外界的信息交流,不利于其语言发育和认知发展。视觉和听觉障碍的发生与脑瘫儿的脑部病变累及视觉中枢和听觉中枢有关。
对于儿童脑瘫儿,家长应给予更多的关爱和耐心,早期发现症状并及时带患儿到正规医院进行评估和康复治疗。康复治疗需要多学科团队合作,包括康复治疗师、医生、护士等,根据患儿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康复方案,以最大程度地改善患儿的运动功能、语言功能等,提高其生活质量。同时,要注意患儿的营养供应,保证其正常的生长发育需求,营造一个有利于患儿康复的家庭和社会环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