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性胃肠病的检查包括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内镜检查和胃肠动力检测。实验室检查有血常规、生化检查(含肝功能、肾功能、血糖、电解质等);影像学检查有腹部超声(可观察腹部脏器形态等,排除器质性病变)、消化道X线钡剂造影(观察消化道形态、蠕动等,排除器质性病变);内镜检查有胃镜(观察上消化道黏膜情况)、结肠镜(观察结肠和直肠黏膜情况);胃肠动力检测有食管24小时pH监测(检测胃食管反流情况)、胃肠通过时间测定(了解胃肠动力情况)。
一、实验室检查
1.血常规:可了解患者有无贫血、感染等情况,功能性胃肠病患者一般血常规多无特异性异常,但合并感染时可能出现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比例升高等。例如,某些感染性因素引发的功能性胃肠病,血常规会有相应感染指标变化。
2.生化检查
肝功能:通过检测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等指标,了解肝脏功能,因为肝脏与胃肠消化等功能密切相关,若肝功能异常可能影响胃肠消化功能,进而与功能性胃肠病相关。
肾功能:检测肌酐、尿素氮等,了解肾脏功能,肾脏功能异常可能通过内分泌等机制影响胃肠功能。
血糖、电解质:血糖异常可能导致胃肠功能紊乱,如糖尿病患者常合并胃肠功能紊乱;电解质紊乱,如低钾血症等可引起胃肠动力异常,通过检测血糖和电解质能排查相关因素。
二、影像学检查
1.腹部超声
检查内容:可观察腹部脏器的形态、大小、结构等,如肝脏、胆囊、胰腺、脾脏、肾脏及胃肠等情况。对于功能性胃肠病患者,可排除有无肝胆胰脾等脏器的器质性病变,例如胆囊炎、胆结石等可引起类似胃肠不适的症状,通过腹部超声可明确。
适用人群:一般人群均可进行,尤其适合于怀疑有腹部脏器器质性病变的功能性胃肠病患者,儿童进行腹部超声检查时需根据年龄等情况适当处理,要注意超声检查的安全性,避免不必要的辐射等影响。
2.消化道X线钡剂造影
检查过程:让患者口服钡剂,然后通过X线检查观察消化道的形态、蠕动等情况。可以发现消化道的器质性病变,如溃疡、肿瘤、狭窄等,同时也能了解胃肠的运动功能。例如,能观察到食管、胃、小肠、结肠的形态及蠕动情况,对于功能性胃肠病患者,可排除器质性病变导致的类似表现。
特殊人群:对于儿童等特殊人群,要注意钡剂的用量等,避免钡剂吸入等风险,检查前需做好相应准备,如禁食等。
三、内镜检查
1.胃镜
检查内容:直接观察食管、胃和十二指肠的黏膜情况,能发现食管炎、胃炎、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等器质性病变。对于有上腹痛、反酸、烧心等症状的功能性胃肠病患者,胃镜检查是重要的排查手段,通过胃镜可明确上消化道黏膜有无病变。
适用人群:一般适用于有上消化道症状怀疑有病变的人群,儿童进行胃镜检查需根据年龄等情况,选择合适的麻醉方式等,要充分考虑儿童的耐受性等,检查前需评估患儿情况,如禁食时间等要符合儿科安全护理原则。
2.结肠镜
检查内容:直接观察结肠和直肠的黏膜情况,可发现结肠炎、结肠息肉、结肠癌等器质性病变。对于有下腹痛、腹泻、便血等症状的功能性胃肠病患者,结肠镜检查能排查结肠部位的器质性病变。
特殊人群:儿童进行结肠镜检查时,要考虑儿童的肠道特点等,检查前的肠道准备等要适合儿童,注意操作的轻柔等,以减少患儿的不适。
四、胃肠动力检测
1.食管24小时pH监测
检查目的:主要用于检测食管内的pH值变化,了解有无胃食管反流情况,对于有烧心、反酸等症状怀疑胃食管反流病(属于功能性胃肠病相关范畴)的患者,该检查可明确是否存在病理性胃食管反流。
适用人群:一般人群均可,特殊人群如儿童等进行检查时需根据具体情况调整,要注意监测过程中患者的配合等。
2.胃肠通过时间测定
检查方法:常用标记物法等,通过检测胃肠内标记物的通过时间来了解胃肠动力情况。例如,口服含有标记物的物质后,定时拍摄腹部X线片等,观察标记物在胃肠内的运行时间,对于怀疑有胃肠动力异常的功能性胃肠病患者有重要意义。
特殊人群:儿童进行胃肠通过时间测定时,要考虑儿童的生理特点,标记物的选择等要适合儿童,检查过程中要关注儿童的反应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