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腕骨折石膏拆除后手肿可能因血液循环回流不畅、肌肉萎缩与废用性改变、软组织损伤修复反应等原因,可通过抬高患肢、适当活动、物理治疗应对,需密切观察肿胀程度等情况,若肿胀持续不缓、疼痛剧烈、皮肤异常或感觉运动障碍明显等应及时就医。
一、手腕骨折石膏拆了手肿的原因
(一)血液循环回流不畅
手腕骨折后长时间固定,石膏拆除后,手部血液循环需要重新适应正常的活动状态。在固定期间,手部的静脉和淋巴回流受到一定限制,血管和淋巴管的弹性及功能需要时间恢复,拆除石膏后短时间内可能仍存在回流不畅的情况,导致手部肿胀。例如,一项临床研究观察到骨折固定患者拆除固定后,约有30%-40%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手部肿胀,主要与血液循环回流未完全恢复有关。
(二)肌肉萎缩与废用性改变
骨折固定期间,手部肌肉由于活动减少会发生废用性萎缩,肌肉泵的功能减弱,影响血液和淋巴液的回流。同时,肌肉的收缩舒张对血液循环的促进作用降低,也会导致肿胀。不同年龄阶段的患者表现可能不同,对于儿童患者,由于其身体处于生长发育阶段,肌肉的恢复能力相对较强,但如果固定时间较长,同样可能出现肌肉废用性改变而导致肿胀;对于老年患者,肌肉萎缩和功能恢复相对较慢,肿胀可能更明显且持续时间较长。
(三)软组织损伤修复反应
骨折周围的软组织在骨折及固定过程中受到一定程度的损伤,拆除石膏后,软组织的修复过程中会有炎症反应等,也可能导致肿胀。炎症因子的释放会引起局部组织的水肿,这是机体对损伤修复的一种正常反应,但在恢复阶段可能表现为肿胀。不同生活方式的患者,如长期从事重体力劳动的患者,其软组织损伤修复可能相对较慢,肿胀持续时间可能更长;而生活方式较为sedentary的患者,恢复相对较慢。
二、应对措施
(一)抬高患肢
将手腕及手部抬高,高于心脏水平,这样有利于利用重力作用促进血液和淋巴液回流,减轻肿胀。例如,休息时可以在手部下方垫一个枕头,使手腕处于高于心脏的位置,每次抬高15-30分钟,每天可进行多次。对于儿童患者,家长要协助将患肢抬高,确保抬高的姿势正确,避免患儿自行移动导致效果不佳;老年患者自身活动可能受限,家属需帮助其将患肢抬高并保持稳定。
(二)适当活动
在医生指导下逐步进行手腕部的屈伸、旋转等轻度活动,通过肌肉的收缩舒张促进血液循环。但要注意活动的幅度和力度,避免过度活动导致再次损伤。比如,开始可以缓慢地做手腕的小范围屈伸运动,每次活动5-10次,每天3-4次,然后逐渐增加活动范围和次数。儿童患者在活动时需要家长在旁监护,确保活动安全且符合康复要求;老年患者活动时要缓慢,防止因关节灵活性下降等原因发生意外。
(三)物理治疗
可以采用热敷的方法,促进局部血液循环,但要注意温度适宜,避免烫伤。一般水温可控制在40-50℃,每次热敷15-20分钟,每天2-3次。也可以使用冷敷交替的方法,但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恢复情况选择。对于皮肤感觉不敏感的患者,如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合并手腕骨折石膏拆除后肿胀,要特别注意热敷和冷敷的温度控制,防止烫伤或冻伤。
三、观察与就医指征
(一)观察内容
密切观察手部肿胀的程度变化,包括肿胀的范围、皮肤颜色、温度以及手部的感觉和运动功能等。如果肿胀逐渐减轻,皮肤颜色、温度正常,感觉和运动功能无异常,一般属于正常恢复过程。但如果肿胀进行性加重,皮肤出现发紫、发白等异常颜色改变,温度明显升高或降低,手部感觉减退、运动障碍加重等,可能提示存在其他问题。
(二)就医指征
当出现以下情况时应及时就医:肿胀持续不缓解,经过抬高患肢、适当活动等处理后无改善;伴有手部剧烈疼痛,疼痛程度超出正常恢复的疼痛范围;皮肤出现破溃、渗液等情况;感觉或运动功能出现明显障碍,如手指无法正常抓握、麻木感进行性加重等。对于儿童患者,家长要特别注意观察儿童手部的活动情况和是否有异常哭闹等表现,因为儿童可能无法准确表达不适;老年患者由于可能合并其他基础疾病,如心血管疾病等,更要密切关注肿胀及相关伴随症状,及时就医以排除其他严重并发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