肩袖损伤与肩周炎在定义病理、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和治疗方法上有区别,且不同人群(老年人、中青年、女性)在两者的情况也存在差异,肩袖损伤多因外伤或退变致肌腱损伤,表现为特定疼痛和活动受限,肩周炎是肩关节囊及周围组织慢性炎症,有渐进性疼痛和全范围活动受限,不同人群治疗和康复需结合自身特点。
肩袖损伤是肩袖肌腱或合并肩峰下滑囊的创伤性炎症病变,肩袖由冈上肌、冈下肌、小圆肌和肩胛下肌的肌腱组成,这些肌腱在肱骨头前方、上方、后方形成袖套样结构,起到稳定肩关节、协助肩关节运动的作用。肩袖损伤多因外伤(如跌倒时上肢外展着地、重物撞击肩部等)或肩袖慢性退变基础上反复微小损伤积累所致,如老年人肩袖组织退变,轻微外力即可引发损伤。
肩周炎又称肩关节周围炎,俗称凝肩、五十肩,主要是肩关节囊及其周围韧带、肌腱和滑囊的慢性特异性炎症。其病理过程包括炎症期、冻结期和解冻期,病因尚不十分明确,可能与肩关节周围组织退变、长期过度活动、姿势不良、肩部外伤后治疗不当等有关,多见于50岁左右人群,女性发病率略高于男性。
临床表现
肩袖损伤主要表现为肩部疼痛,疼痛可位于肩前方、外侧或后方,有时可放射至三角肌止点处,上肢外展、上举、后伸等动作时疼痛加重,部分患者可出现肩关节无力,尤其是外展无力,严重影响肩部的主动运动功能,如梳头、穿衣等动作困难,但被动活动范围早期多无明显受限。
肩周炎临床表现为逐渐加重的肩部疼痛,疼痛可为钝痛或刀割样痛,昼轻夜重,肩关节各个方向的主动和被动活动均受限,以外旋、外展和内旋、后伸最为明显,随着病情进展,肩关节活动受限逐渐加重,甚至出现“冻结”状态,严重影响日常生活和工作。
影像学检查
肩袖损伤常用的影像学检查有肩关节X线检查,可排除肩关节骨折、脱位等情况;肩关节磁共振成像(MRI)是诊断肩袖损伤的金标准,能清晰显示肩袖肌腱的损伤部位、程度(如部分撕裂、完全撕裂等)、肩峰下-三角肌下滑囊情况等。
肩周炎的X线检查早期可无明显异常,中晚期可见肩关节周围软组织钙化、骨质疏松等;肩关节MRI检查可发现肩关节囊增厚、滑膜充血等非特异性改变,有助于与肩袖损伤等其他肩部疾病鉴别。
治疗方法
肩袖损伤的治疗根据损伤程度而异,部分损伤可采取保守治疗,如休息、肩关节制动(可用三角巾悬吊)、局部热敷、理疗(如超短波、红外线照射等)、药物治疗(非甾体类抗炎药,如布洛芬等),同时进行肩关节功能锻炼,但锻炼需在无痛范围内进行;对于完全撕裂或保守治疗无效的肩袖损伤多需手术治疗,如肩关节镜下肩袖修复术等。
肩周炎的治疗以保守治疗为主,包括休息、肩部保暖、功能锻炼(早期可进行钟摆运动、爬墙运动等,后期加强肩关节的主动和被动活动度训练)、局部理疗(如推拿、按摩、针灸等)、药物治疗(非甾体类抗炎药缓解疼痛,如双氯芬酸钠等,还可在肩关节腔注射糖皮质激素等药物进行局部封闭治疗,但需注意注射次数不宜过多)。
不同人群的情况差异
老年人:老年人肩袖损伤多与退变有关,往往有轻微外伤史或无明显外伤史,因肩袖组织退变,修复能力较弱,治疗上手术干预相对较多;老年人肩周炎则与肩关节周围组织退变、长期慢性劳损等有关,在治疗功能锻炼时需注意避免过度用力,防止加重损伤,可根据自身情况循序渐进进行锻炼。
中青年:中青年肩袖损伤多因急性外伤引起,如运动损伤等,年轻患者修复能力相对较强,部分轻度损伤可通过保守治疗恢复,但需严格按照康复计划进行功能锻炼;中青年肩周炎多与长期过度使用肩关节、不良姿势等有关,在治疗时除常规的功能锻炼、理疗等,还需纠正不良生活和工作姿势,减少肩关节的过度负荷。
女性:女性肩周炎发病率略高于男性,可能与女性内分泌变化等因素有关,在治疗过程中需关注女性患者的心理状态,因为肩周炎病程较长,疼痛和功能受限可能会对女性的日常生活和心理造成较大影响,适当的心理疏导有助于提高治疗依从性;女性肩袖损伤的治疗与男性类似,但需注意女性在生理期等特殊时期用药的安全性,非甾体类抗炎药可能会对生理期有一定影响,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