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传输型便秘是功能性便秘常见类型,由肠道传输功能减慢致排便困难等。发病机制与肠道动力异常、胃肠激素调节失衡、中枢神经系统调控异常等相关;临床表现有排便频率减少、粪便干结、排便困难等;诊断需通过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及肛门直肠功能检查等。
发病机制相关因素
肠道动力异常:肠道的正常蠕动对于推动粪便向前移动至关重要。在慢传输型便秘患者中,存在肠神经系统的功能异常,导致肠道平滑肌的收缩和舒张功能发生障碍。例如,肠肌间神经丛中的神经元数量可能减少,神经递质的合成、释放或传递出现异常,如5-羟色胺等神经递质的水平和功能改变,影响了肠道的推进性蠕动。从年龄因素来看,老年人随着年龄增长,肠道的神经细胞和肌肉细胞会逐渐老化,肠道动力本身就会减弱,更容易出现慢传输型便秘;年轻人群如果长期有不良的生活方式,如缺乏运动等,也可能影响肠道动力,增加患病风险。
胃肠激素调节失衡:一些胃肠激素对肠道的运动有调节作用。比如,胃动素可以刺激肠道的收缩,而胆囊收缩素等可能影响肠道的排空。在慢传输型便秘患者中,胃肠激素的分泌或作用可能出现失衡。例如,有研究发现部分患者的胃动素水平降低,导致肠道收缩动力不足。性别方面,女性在一些生理阶段,如孕期、更年期等,激素水平变化较大,可能影响胃肠激素的调节,相对更容易出现慢传输型便秘相关问题。
中枢神经系统调控异常:中枢神经系统对肠道的功能有调控作用,如大脑皮层可以通过神经信号调节肠道的运动。慢传输型便秘患者可能存在中枢神经系统对肠道调控的异常,例如对排便反射的感知和调控出现障碍。生活方式方面,长期精神压力大的人群,其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会受到影响,进而影响肠道的正常运动,增加慢传输型便秘的发生几率。
临床表现特点
排便频率减少:患者排便次数明显减少,可能每周排便少于3次。对于不同年龄的人群表现有所不同,儿童如果出现慢传输型便秘,可能表现为排便间隔时间延长,且排便时费力;成年人则可能长期存在排便次数少的情况,严重影响生活质量;老年人本身肠道功能减弱,更易出现排便频率低的情况。
粪便干结:排出的粪便干结如羊粪状,这是因为粪便在肠道内停留时间过长,水分被过度吸收所致。在性别差异上,女性可能由于生理结构等因素,相对更容易出现粪便干结的情况,但这也与个人的生活方式等有关,比如饮食中膳食纤维摄入不足等。
排便困难:患者在排便时感觉费力,需要用力才能排出粪便。在儿童中,可能表现为不愿意排便或者排便过程痛苦;成年人可能会因为排便困难而产生焦虑等心理问题;老年人由于身体机能下降,排便困难的情况可能更为突出,且长期排便困难可能导致肛门直肠损伤等并发症。
诊断方法相关要点
病史采集:详细询问患者的排便情况,包括排便频率、粪便性状、是否有排便困难等症状,以及症状持续的时间。同时了解患者的生活方式,如饮食情况(膳食纤维摄入、水分摄入等)、运动情况、精神心理状态等。对于不同年龄的患者,询问重点有所不同。儿童要了解家长喂养情况、排便习惯养成等;老年人要关注是否有慢性疾病史等影响肠道功能的因素。
体格检查:进行全面的体格检查,重点检查腹部,了解是否有腹部压痛、肿块等情况。一般来说,慢传输型便秘患者腹部可能没有明显的阳性体征,但通过体格检查可以排除一些肠道器质性疾病。
实验室检查:包括血常规、生化检查等,以排除其他系统疾病导致的便秘。例如,甲状腺功能减退等疾病可能引起便秘,通过生化检查甲状腺功能可以明确。
影像学检查:如腹部X线平片可以了解肠道内粪便的分布情况;结肠传输试验是诊断慢传输型便秘的重要检查方法,通过口服含有不透X线的标志物,定时拍摄腹部X线片,根据标志物在肠道内的分布情况来判断肠道传输功能。例如,在规定时间内标志物在肠道内的残留较多,提示存在肠道传输减慢的情况。
肛门直肠功能检查:包括肛门直肠测压、排便造影等。肛门直肠测压可以了解肛门直肠的压力变化和肌肉功能;排便造影可以观察排便过程中肛门直肠的形态和功能变化,有助于排除出口梗阻型便秘等其他类型的便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