龋病按病变程度分为浅龋、中龋、深龋;按病变部位分为窝沟龋、平滑面龋、根面龋;按发病情况和进展速度分为急性龋、慢性龋、静止龋。浅龋局限釉质,中龋达牙本质浅层,深龋近牙髓;窝沟龋在窝沟,平滑面龋在光滑面,根面龋在牙根暴露处;急性龋进展快,慢性龋进展慢,静止龋因致龋因素消失停止进展。
一、按病变程度分类
1.浅龋
浅龋也称为釉质龋,病变局限于牙齿的釉质层。患者一般没有明显的自觉症状,外观上可见牙齿表面有白垩色斑块或者褐色斑点。在显微镜下观察,可见釉质脱矿,病变区釉质结构破坏。浅龋主要是由于细菌(如变形链球菌等)附着在牙齿表面,利用食物中的糖分产酸,逐渐侵蚀釉质导致。对于儿童来说,乳牙发生浅龋时,若不及时处理,病变可能会向深层发展;对于成年人,浅龋若能及时发现并处理,预后较好。
2.中龋
中龋病变已进展到牙本质浅层。患者可能对冷、热、酸、甜等刺激敏感,但刺激去除后症状立即消失。牙齿表面可见较明显的龋洞,龋洞呈棕色或者黑褐色。此时细菌已经感染到牙本质,牙本质小管受到刺激,引起牙髓的反应性改变。在儿童中,中龋若发生在乳磨牙,可能会影响咀嚼功能,进而影响儿童的营养摄入和颌骨发育;成年人的中龋若不治疗,病变会继续向深层发展。
3.深龋
深龋病变进展到牙本质深层,接近牙髓。患者对冷热刺激和食物嵌入龋洞时的疼痛反应较为明显,但无自发痛。龋洞较深,洞内有食物残渣、软龋等。此时牙髓受到的刺激较大,牙髓可能处于充血状态。儿童的深龋需要特别关注,因为深龋接近牙髓,可能会引起牙髓炎症,影响恒牙胚的发育;成年人的深龋若不及时处理,可能会发展为牙髓炎、根尖周炎等。
二、按病变部位分类
1.窝沟龋
窝沟龋发生在牙齿的窝沟处。牙齿的窝沟是咀嚼面的一些凹陷部位,容易滞留食物残渣和细菌。窝沟龋初期可能仅表现为窝沟颜色变黑,随着病变进展,窝沟底部的釉质逐渐被破坏。儿童的恒磨牙窝沟较深,是窝沟龋的好发部位,如第一恒磨牙的窝沟,由于儿童口腔卫生不易保持,窝沟龋的发生率较高。
2.平滑面龋
平滑面龋发生在牙齿的光滑表面,包括邻面和平唇(颊)、舌面。邻面龋早期不易被发现,可通过X线检查辅助诊断。平滑面龋的发展过程与窝沟龋类似,也是细菌产酸侵蚀釉质开始,逐渐向深层发展。成年人的邻面龋可能与牙齿排列不整齐、口腔卫生不良等因素有关,而儿童的平滑面龋可能与奶瓶龋等有关,如婴幼儿长期含奶瓶入睡,前牙唇面易发生平滑面龋。
3.根面龋
根面龋主要发生在牙根暴露的部位,常见于老年人。随着年龄增长,牙龈退缩,牙根暴露,根面容易受到细菌侵袭。根面龋的病变特点与平滑面龋有相似之处,但由于牙根的解剖结构和老年人的口腔环境特点,根面龋的治疗需要考虑老年人的口腔耐受等情况。老年人的根面龋可能会导致牙齿敏感、咀嚼功能下降等问题。
三、按发病情况和进展速度分类
1.急性龋
急性龋多见于儿童和青少年。病变进展速度快,病变组织颜色较浅,质地较软,容易被挖除。急性龋的牙髓反应较为明显,因为病变进展快,细菌产生的毒素等容易较快地影响牙髓。例如,儿童短期内出现多个牙齿的急性龋,可能与儿童口腔卫生差、饮食习惯等有关,如儿童喜欢吃甜食且口腔清洁不彻底,导致细菌大量繁殖,引发急性龋。
2.慢性龋
慢性龋多见于成年人。病变进展缓慢,病变组织颜色较深,质地较硬。慢性龋的牙髓有较多的修复性牙本质形成,对牙髓的刺激相对较小。成年人的慢性龋可能与长期的口腔卫生状况相对稳定,但存在一些局部因素(如牙齿排列不齐等)有关,病变缓慢进展,患者可能早期没有明显症状,直到病变较深时才被发现。
3.静止龋
静止龋是一种特殊的龋病类型,在病变过程中,由于局部环境发生变化,致龋因素消失,龋病停止进展。例如,牙齿的窝沟龋,当窝沟口被堵塞,或者牙齿的位置发生改变,使原来容易滞留细菌和食物的环境改变,龋病不再继续发展。静止龋的龋洞表面有硬化的牙本质形成,洞内可能有再矿化现象。静止龋在儿童和成年人中都可能出现,如某些牙齿的窝沟由于咀嚼过程中食物的摩擦等作用,使致龋环境改变,从而形成静止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