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血源性骨髓炎与骨髓炎(以慢性骨髓炎为例)在定义、病因、临床表现、影像学表现和治疗方面存在区别,儿童和成人患者在治疗中也有不同注意事项,前者起病急、全身中毒症状重,后者全身症状相对轻、有窦道等,治疗上急性血源型强调早期足量抗生素及必要时手术,慢性骨髓炎以手术为主结合抗生素,儿童需遵循儿科用药原则关注骨骼发育,成人要考虑基础疾病等。
1.定义与病因方面的区别
急性血源性骨髓炎
定义:是化脓性细菌由身体其他部位的感染病灶经血液循环传播至骨骼引起的急性炎症。
病因:常见致病菌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多发生于儿童及青少年,好发于长骨的干骺端,如胫骨近端和远端、股骨远端等。多因身体其他部位存在感染灶,如疖、痈、扁桃体炎等,细菌可进入血液循环,当机体抵抗力下降时,细菌易在干骺端停留繁殖引发炎症。儿童及青少年长骨干骺端有丰富的毛细血管网,血流缓慢,细菌易在此处滞留。
骨髓炎
定义:是由细菌感染引起的骨髓、骨皮质和骨膜的炎症,包括多种类型,如急性血源性骨髓炎、慢性骨髓炎、外伤性骨髓炎等。
病因:除急性血源性骨髓炎的病因外,还包括外伤性骨髓炎,多因开放性骨折、骨折术后等外伤导致细菌直接侵入骨骼引起;慢性骨髓炎可由急性骨髓炎治疗不彻底演变而来,也可因细菌毒力低,一开始就表现为慢性过程。其发病年龄更广,可发生于任何年龄段,不同类型骨髓炎好发部位有所不同,外伤性骨髓炎与外伤部位相关,慢性骨髓炎可发生于各种骨骼。
2.临床表现方面的区别
急性血源性骨髓炎
全身症状:起病急骤,常有高热、寒战等全身中毒症状,体温可高达39℃-40℃以上,患儿可出现烦躁、哭闹不安等表现,严重者可出现惊厥、昏迷等。
局部症状:早期患区疼痛剧烈,患肢呈半屈曲状,周围肌肉痉挛,因疼痛抗拒做主动与被动活动。局部皮温升高,有局限性压痛,数天后可出现局部肿胀,皮肤发红。
骨髓炎(以慢性骨髓炎为例)
全身症状:慢性骨髓炎患者全身症状相对较轻,可有低热、消瘦、贫血等慢性中毒表现,病情严重时全身症状可加重。
局部症状:局部可见窦道形成,反复流出脓性分泌物,有时可见死骨排出。窦道周围皮肤可出现色素沉着、瘢痕形成,局部可有肿胀、压痛,骨骼可变形、增粗等。
3.影像学表现方面的区别
急性血源性骨髓炎
早期:X线检查常无明显异常,一般在发病后10-14天可见骨小梁模糊、增粗,骨质稀疏等改变。
晚期:可见骨质破坏,周围有新生骨形成,骨膜反应呈层状或花边状。
骨髓炎(以慢性骨髓炎为例)
X线检查:可见骨质破坏区周围有明显的骨质增生硬化,死骨形成时可见密度增高的游离死骨影,骨膜增厚,骨骼变形等。
4.治疗方面的区别
急性血源性骨髓炎
抗生素治疗:早期应足量、联合应用敏感抗生素,根据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结果调整抗生素。
手术治疗:在抗生素治疗48-72小时无效时可考虑手术,手术方式包括钻孔引流或开窗减压,以引流脓液,减轻骨内高压,防止炎症扩散。
骨髓炎(以慢性骨髓炎为例)
手术治疗:是主要的治疗方法,包括病灶清除术、死骨摘除术、窦道切除术等,通过清除病灶、死骨,消灭死腔,促进伤口愈合。
抗生素治疗:根据病情可选用敏感抗生素,但使用时间相对较长,需根据病情调整。
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儿童患者:急性血源性骨髓炎在儿童中更为常见,儿童免疫系统相对不完善,感染后易通过血液循环传播至骨骼。在治疗过程中,要密切观察儿童的体温、精神状态等变化,抗生素的使用需严格遵循儿科用药原则,优先选择对儿童影响较小的抗生素,且要注意药物的剂量计算。对于手术治疗的儿童,要加强术后护理,注意伤口的清洁,防止感染加重,同时要关注儿童的骨骼生长发育情况,因为长骨干骺端是骨骼生长活跃的部位,炎症可能影响骨骼的正常生长。
成人患者:成人骨髓炎中慢性骨髓炎相对较多见,成人机体抵抗力相对较强,但慢性骨髓炎病程长,对生活质量影响较大。在治疗时要考虑成人的工作、生活等情况,合理安排手术及抗生素治疗时间,同时要注意成人可能存在的基础疾病对治疗的影响,如糖尿病患者合并骨髓炎时,需积极控制血糖,以促进骨髓炎的愈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