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摩前要准备合适环境和患者体位,常用揉、滚、拿捏、点按等手法,不同阶段按摩重点不同,急性期轻柔,缓解期适当加强并配合关节活动,恢复期松解粘连增强力量,按摩后要保暖、适当活动、观察反应,特殊人群需加强观察。
一、按摩前准备
1.环境准备:选择安静、温暖、舒适的环境,温度宜保持在25℃左右,避免患者受凉。
2.患者体位:患者可采取坐位或卧位。坐位时,肩部放松,手臂自然下垂;卧位时,可采用平卧位,患侧肩部下方可垫薄枕,使肩部稍垫高。
二、常用按摩手法及操作
1.揉法
操作:以手掌大鱼际或掌根部位着力于肩部疼痛部位,做轻柔缓和的环旋揉动,频率约每分钟120-160次。
作用:通过揉法可以放松肩部紧张的肌肉,促进肩部血液循环,缓解肌肉痉挛,减轻疼痛。例如,有研究表明,揉法能使肩部肌肉的紧张度降低,改善局部组织的营养供应。
2.滚法
操作:用手背近小指侧部分或小指、无名指、中指的掌指关节突起部位着力于肩部,通过腕关节的屈伸和前臂的旋转,持续不断地滚动。
作用:滚法可以深入到肩部肌肉深层,进一步松解粘连的肌肉组织,扩大肩部关节活动范围。临床观察发现,滚法对肩部肌肉僵硬、粘连有较好的松解作用。
3.拿捏法
操作:用拇指与其余四指相对用力,拿捏肩部的斜方肌、三角肌等肌肉,从肩部近端向远端交替拿捏。
作用:拿捏法能够有效改善肌肉的血液循环,缓解肌肉紧张,对于缓解肩周炎引起的肩部疼痛和肌肉僵硬有明显效果。一般每次拿捏持续1-2分钟,以患者能耐受为宜。
4.点按法
操作:用手指指尖或指节垂直按压肩部的穴位及疼痛点,如肩髃穴、肩髎穴、阿是穴(疼痛最明显的部位)等,按压时要有一定的力度,以产生酸、麻、胀等得气感为佳,每个穴位或疼痛点按压10-15秒。
作用:点按穴位和疼痛点可以疏通经络气血,调节肩部的气血运行,从而减轻疼痛症状。例如,肩髃穴是治疗肩周炎的常用穴位,点按该穴有较好的止痛和改善肩部功能的作用。
三、不同阶段的按摩重点
1.急性期
此阶段肩部疼痛较为剧烈,肌肉痉挛明显。按摩手法应轻柔,以揉法、滚法为主,避免使用过重的拿捏和点按手法,防止加重炎症反应。按摩时间不宜过长,一般每次10-15分钟,每天1-2次。
对于老年患者,由于身体机能相对较弱,按摩时更要注意力度的控制,以患者感觉舒适为准,避免因手法过重导致肩部损伤。
2.缓解期
疼痛有所减轻,肌肉粘连开始显现。此时可适当增加拿捏法和点按法的力度和时间,同时配合关节活动的手法。例如,在拿捏肌肉后,可辅助进行肩部的小幅度被动外展、前屈等活动,每次活动3-5次,逐渐增加活动范围。
对于年轻且身体状况较好的患者,可以适当加强手法力度,但仍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
3.恢复期
肩部疼痛基本消失,但关节活动仍受限。按摩重点在于进一步松解粘连,增强肩部肌肉力量。除了继续应用揉、滚、拿捏等手法外,可加强对肩部周围肌肉的力量训练手法,如用手指对抗肌肉收缩等。同时,可配合较大幅度的被动关节活动,如助力下的肩部环转运动等,每次活动10-15分钟,每天2-3次。
对于有基础疾病(如糖尿病、高血压等)的患者,在恢复期按摩时,要密切关注患者的身体反应,因为这些基础疾病可能会影响肩部的血液循环和恢复进程,若患者在按摩过程中出现不适,应及时调整手法和按摩强度。
四、按摩后的注意事项
1.保暖:按摩后肩部毛孔处于张开状态,要注意肩部保暖,避免受凉,可佩戴肩部保暖护具,防止肩部再次受寒,导致病情反复。
2.适当活动:按摩后鼓励患者进行适当的肩部功能锻炼,但要避免剧烈运动。例如,可进行肩部的钟摆运动,即患者弯腰,患侧手臂自然下垂,做前后、左右摆动及环转运动,每次5-10分钟,每天3-4次,以巩固按摩效果,促进肩部功能恢复。
3.观察反应:密切观察患者按摩后的肩部反应,如疼痛是否加重、局部是否出现红肿等异常情况。若出现异常,应立即停止按摩,并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对于特殊人群,如孕妇、体质虚弱者等,按摩后更要加强观察,因为这些人群的身体状况较为特殊,对按摩的耐受能力和反应可能与常人不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