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肠炎的诊断包括病史采集(了解基本情况、症状表现)、体格检查(测生命体征、腹部检查)、实验室检查(血常规、粪便常规、粪便病原体检测、血生化检查)、影像学检查(腹部超声、X线检查),通过这些检查从多方面明确病因、判断病情及有无并发症等以进行诊断。
一、病史采集
1.一般信息
了解患者的基本情况,包括年龄、性别、近期的生活方式(如是否有不洁饮食史、旅行史等)。对于儿童患者,要询问家长其喂养情况、近期接触的人群等;对于成年患者,需了解工作环境、社交活动中饮食的情况等。通过这些信息可以初步推测胃肠炎可能的病因,比如儿童在托幼机构集体生活时,可能因接触感染源而患胃肠炎,成年患者如果有野外露营、食用生冷食物等情况,也可能与胃肠炎相关。
2.症状表现
详细询问腹泻的情况,包括腹泻的频率(每天几次)、大便的性状(是稀水样便、黏液脓血便还是糊状便等)、是否伴有腹痛(腹痛的部位、性质,是隐痛、绞痛还是胀痛等)、是否有恶心、呕吐、发热等症状。例如,感染性胃肠炎可能会有发热、黏液脓血便等表现,而饮食不当引起的胃肠炎可能以呕吐、稀水样便为主。
二、体格检查
1.生命体征
测量体温,了解患者是否有发热情况。如果体温升高,提示可能存在感染性因素。测量血压,对于严重腹泻、呕吐导致脱水的患者,可能会出现血压降低等循环衰竭的表现。还需要测量心率,脱水时心率可能会增快。
2.腹部检查
检查腹部是否有压痛,重点检查腹部的不同区域,如左上腹、右上腹、脐周、左下腹、右下腹等,以确定疼痛的部位。还可以进行腹部触诊,了解是否有腹肌紧张、反跳痛等情况,判断是否存在腹膜炎等严重情况。例如,急性阑尾炎早期可能表现为脐周疼痛,逐渐转移至右下腹,通过腹部触诊可以辅助判断。
三、实验室检查
1.血常规
白细胞计数及分类是重要指标。如果白细胞计数升高,中性粒细胞比例增加,提示可能存在细菌感染引起的胃肠炎;如果淋巴细胞比例升高,可能提示病毒感染等情况。对于儿童患者,由于其免疫系统尚未完全发育,血常规的变化可能更需要结合临床症状综合判断。例如,轮状病毒感染引起的胃肠炎,血常规中白细胞可能正常或轻度降低。
2.粪便常规
观察粪便中是否有红细胞、白细胞、寄生虫卵等。如果有大量白细胞,提示肠道有炎症,可能是细菌感染;如果有红细胞,可能存在肠道黏膜损伤,如细菌性痢疾等;如果发现寄生虫卵,则提示可能是寄生虫感染引起的胃肠炎。对于婴幼儿患者,留取粪便标本可能需要特别的技巧,要注意标本的采集时间和保存方法,以确保检查结果的准确性。
3.粪便病原体检测
可以进行粪便的细菌培养,以明确是否有特定的病原菌感染,如沙门菌、志贺菌等,对于指导抗生素的使用有重要意义。还可以进行病毒检测,如轮状病毒抗原检测等,对于病毒感染引起的胃肠炎能够明确病因。例如,在秋季儿童高发的腹泻中,轮状病毒检测呈阳性可以确诊轮状病毒胃肠炎。
4.血生化检查
检测电解质(如钠、钾、氯等),了解患者是否存在脱水及电解质紊乱的情况。例如,严重腹泻、呕吐的患者可能会出现低钾血症,表现为乏力、心律失常等。同时,检测肝功能、肾功能等指标,对于评估患者整体的身体状况以及判断胃肠炎是否对肝、肾等器官造成影响有帮助。对于老年患者,由于其肝肾功能可能减退,血生化检查更需要密切关注各项指标的变化,以便及时发现并处理可能出现的并发症。
四、影像学检查
1.腹部超声
对于怀疑有腹部器质性病变的患者,如胆囊炎、胰腺炎、肠梗阻等情况,腹部超声可以作为初步的检查方法。通过超声检查可以观察到胆囊的大小、形态,胰腺的回声情况,肠道是否有扩张等。例如,胆囊炎患者超声下可能显示胆囊壁增厚、胆囊内有结石等表现。对于儿童患者,腹部超声相对无创,是常用的检查手段,但要注意操作时的轻柔,避免对儿童造成不必要的损伤。
2.X线检查
对于怀疑有肠梗阻的患者,腹部X线平片可以看到肠管内的气液平面等肠梗阻的典型表现。例如,机械性肠梗阻在X线平片上可见多个阶梯状气液平面。但是X线检查有一定的辐射性,在进行检查时要注意对患者尤其是儿童、孕妇等特殊人群的辐射防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