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椎病与肩周炎可从疼痛部位与范围、伴随症状、发病特点、影像学检查、体格检查等方面区分,颈椎病疼痛涉颈部、肩部、上肢等,伴上肢无力等,发病与多种因素有关,影像学可助诊,有相应体格检查阳性表现;肩周炎疼痛以肩部为主,伴肩关节活动受限,多见于50岁左右,起病缓,影像学多无特异,靠临床和体格检查,有特定体格检查阳性表现,实际可能有症状重叠需医生详评鉴别。
一、疼痛部位与范围
颈椎病:疼痛可涉及颈部、肩部、上肢等部位。疼痛可能沿着神经根分布区域放射,比如颈型颈椎病主要表现为颈部疼痛、僵硬;神经根型颈椎病除了颈部疼痛外,上肢会出现放射性疼痛、麻木等,疼痛范围与受压神经根相关,不同神经根受压对应不同上肢区域。例如,颈5-6神经根受压,疼痛可能放射到上臂外侧、前臂桡侧等区域。
肩周炎:疼痛主要以肩部为主,多为肩部周围的钝痛或酸痛,逐渐加重,疼痛范围相对较局限在肩关节周围,可涉及肩前、肩后、肩外侧等部位,但一般较少放射到上肢远端,主要是肩关节本身周围组织的疼痛。
二、伴随症状
颈椎病:可能伴有上肢无力、手指麻木、精细动作困难等症状,严重时可能出现行走不稳、踩棉感等脊髓受压表现。不同类型颈椎病伴随症状不同,如椎动脉型颈椎病还可能伴有头晕、视物模糊、耳鸣等椎动脉供血不足的表现;交感神经型颈椎病可出现心悸、心慌、血压波动、多汗等交感神经紊乱症状。
肩周炎:主要伴随肩关节活动受限,尤其是外展、上举、内旋、外旋等活动明显受限,早期可能只是活动时有轻微受限,随着病情进展,活动受限逐渐加重,严重影响患者穿衣、梳头、洗脸等日常活动,但一般较少出现上肢无力、麻木等神经症状。
三、发病特点
颈椎病:发病可能与长期不良姿势(如长期低头看手机、伏案工作等)、颈椎退变、外伤等因素有关。发病年龄跨度较大,年轻人可能因长期不良姿势等因素发病,中老年人多因颈椎退变等原因。起病可急可缓,如外伤导致的颈椎病起病较急,而退变相关的颈椎病起病相对较缓。
肩周炎:多见于50岁左右人群,俗称“五十肩”,女性发病率相对略高一些。发病与肩关节周围软组织退变、慢性劳损、外伤、肩部固定过久等因素有关。起病相对较缓,病程一般分为急性期、慢性期、恢复期,急性期疼痛明显,慢性期疼痛有所缓解但活动受限加重,恢复期活动逐渐恢复。
四、影像学检查
颈椎病:颈椎X线可观察颈椎的生理曲度、椎体骨质增生、椎间隙狭窄等情况;颈椎磁共振成像(MRI)能更清晰地显示颈椎间盘退变、突出情况,以及脊髓、神经根等受压情况,是诊断颈椎病很重要的检查方法。例如,通过颈椎MRI可以明确看到椎间盘突出压迫神经根的具体情况。
肩周炎:X线检查多无特异性表现,可能仅见肩关节周围软组织模糊等;肩关节MRI可显示肩关节周围软组织的病变情况,如肩袖损伤、关节囊粘连等,但肩周炎主要依靠临床症状和体格检查来诊断,影像学检查主要是排除其他肩部疾病。
五、体格检查
颈椎病:神经根型颈椎病可能出现神经根牵拉试验(如臂丛神经牵拉试验)阳性、压头试验阳性等。臂丛神经牵拉试验是检查者一手扶患者患侧颈部,一手握患侧手腕,向外下牵拉,若患者出现上肢放射痛或麻木则为阳性;压头试验是患者端坐,头后仰并偏向患侧,检查者用手按压患者头顶,若患肢出现放射性疼痛则为阳性。脊髓型颈椎病可能出现霍夫曼征阳性、髌阵挛、踝阵挛等病理征阳性表现。
肩周炎:主要有肩关节外展试验、疼痛弧试验、肱二头肌长头肌腱抗阻试验等阳性表现。肩关节外展试验是患者主动外展肩关节,若外展到60°-120°范围内出现疼痛加重,大于120°后疼痛减轻则为阳性;疼痛弧试验是患者外展上肢,当外展到60°-120°时出现肩部疼痛则为阳性,提示肩袖损伤或肩周炎等;肱二头肌长头肌腱抗阻试验是患者屈肘,检查者给予阻力,患者抗阻时出现肱骨结节间沟疼痛则为阳性,提示肱二头肌长头肌腱病变。
通过以上从疼痛部位与范围、伴随症状、发病特点、影像学检查、体格检查等多方面的综合判断,可以较为准确地区分是颈椎病还是肩周炎,但在实际临床中,有时可能会出现两者症状重叠的情况,需要医生进一步详细评估和鉴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