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颌面部血管瘤有不同临床表现,颜色、形态随类型而异,不同年龄段表现有差异,需与血管畸形、淋巴管畸形鉴别,早产儿、低体重儿的血管瘤有其特殊特点,草莓状血管瘤出生后1年内易快速增殖,海绵状血管瘤位置表浅时皮肤现相应颜色改变、可压缩,唇部、舌部等不同位置血管瘤有相应功能影响表现,儿童期部分血管瘤有不同转归,静脉畸形、动静脉畸形、淋巴管畸形与血管瘤有鉴别要点,早产儿和低体重儿的血管瘤有特殊情况需关注。
一、临床表现
(一)颜色改变
草莓状血管瘤:通常表现为鲜红色或紫红色的斑块或结节,边界清楚,形状不规则。在婴儿期可能迅速增大,颜色也会逐渐加深。例如,有研究显示约60%的草莓状血管瘤在出生后1年内快速增殖,颜色由淡红逐渐变为鲜红。
海绵状血管瘤:颜色多为蓝紫色或紫红色,位置表浅时皮肤可呈现相应颜色改变,位置较深时皮肤颜色可能无明显异常,但触诊可感觉局部呈海绵样。
(二)形态改变
草莓状血管瘤:早期多为小的红色斑点,之后逐渐隆起,形成草莓样的分叶状肿物,质地柔软。随着患儿生长,肿物可能占据口腔颌面部的一定区域,影响外观和功能。
海绵状血管瘤:可表现为局部隆起,皮肤或黏膜表面不平整,触之柔软似海绵,可压缩,体位移动试验阳性(即低头时肿物增大,抬头后肿物缩小)。
(三)位置相关症状
发生在唇部:可导致唇部增厚、肥大,影响口唇的正常闭合、咀嚼和语言功能。例如,唇部血管瘤患儿可能出现流涎增多、说话含糊不清等情况,且由于唇部肿胀,进食时也会受到影响,导致进食困难。
发生在舌部:可引起舌体肿大,影响咀嚼、吞咽和发音。舌部血管瘤较大时,可能会阻塞气道,尤其在婴幼儿时期,可能导致呼吸困难,需要引起重视。
发生在口腔黏膜下:可表现为黏膜下的紫蓝色包块,质地柔软,穿刺可抽出鲜血或紫红色血液。
二、不同年龄段表现差异
(一)婴幼儿期
此阶段是血管瘤快速增殖期,草莓状血管瘤在出生后数周内即可迅速增大,颜色鲜红,病变范围可能快速扩展。海绵状血管瘤在婴幼儿期也可能逐渐增大,累及的范围可能从局部逐渐向周围组织蔓延。
对于婴幼儿口腔颌面部血管瘤,由于其皮肤和黏膜较为娇嫩,血管瘤的快速生长可能导致局部皮肤或黏膜的破损、出血,增加感染的风险。
(二)儿童期
部分血管瘤在儿童期进入稳定期或消退期。草莓状血管瘤可能逐渐褪色、变薄,体积缩小。但海绵状血管瘤消退不明显,可能会持续存在,并可能随着儿童的生长而缓慢增大,对局部组织的压迫可能逐渐显现,影响相应的功能。
三、与其他疾病的鉴别要点
(一)血管畸形
静脉畸形:与海绵状血管瘤相似,但静脉畸形的颜色多为蓝紫色,体位移动试验阳性更明显,且病变生长缓慢,不会像草莓状血管瘤那样在婴幼儿期快速增殖。超声检查可发现静脉畸形内有扩张的静脉管腔。
动静脉畸形:表现为局部温度升高,可触及震颤,听诊可闻及血管杂音,病变区域血流丰富,血管造影可明确显示异常的动静脉交通。而血管瘤一般无明显震颤和血管杂音。
(二)淋巴管畸形
淋巴管畸形多表现为透明或淡黄色的水疱样改变,质地柔软,穿刺可抽出淋巴液。而血管瘤穿刺可抽出鲜血或紫红色血液,这是两者在穿刺液性质上的重要鉴别点。淋巴管畸形生长缓慢,与血管瘤的快速增殖特点不同。
四、特殊人群(如早产儿、低体重儿)的血管瘤特点
(一)早产儿
早产儿发生口腔颌面部血管瘤的概率可能与足月儿有所不同,但一旦发生,由于早产儿各器官功能发育尚未成熟,血管瘤的生长可能更具特殊性。其皮肤和黏膜更脆弱,血管瘤引起的局部破损、出血等情况可能更容易导致感染等并发症,需要更加精细的护理。例如,早产儿的免疫功能较低,血管瘤部位的感染可能扩散较快,威胁患儿健康。
(二)低体重儿
低体重儿的血管瘤可能在生长速度和临床表现上与正常体重儿有所差异。由于低体重儿的身体状况较为脆弱,血管瘤的存在可能影响其营养摄入等情况。比如,口腔颌面部的血管瘤可能影响低体重儿的吃奶,导致喂养困难,进而影响其生长发育。因此,对于低体重儿的口腔颌面部血管瘤,需要密切监测其生长情况以及对进食、呼吸等功能的影响,及时采取合适的评估和干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