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柱侧弯的病因包括先天性因素(如椎体形成障碍、椎体分节不良)、神经肌肉性因素(神经源性的脊髓灰质炎后遗症、脑瘫,肌源性的神经肌肉病)、特发性因素(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弯)及其他因素(姿势性因素、营养因素),不同病因导致脊柱侧弯的机制和特点各异,需针对不同情况进行关注和干预。
一、先天性因素
1.椎体形成障碍:胚胎发育过程中,椎体的形成出现异常,如半椎体等情况。半椎体是较为常见的一种,由于椎体发育不全,导致脊柱两侧生长不平衡,从而引发脊柱侧弯。这种先天性的椎体结构异常在胎儿时期就已存在,会随着身体的生长发育逐渐显现出脊柱侧弯的症状,在儿童时期可能就会被发现有脊柱侧弯的迹象,且病情可能会随着年龄增长而加重。
2.椎体分节不良:椎体之间的分节出现问题,部分椎体未能正常分节,使得脊柱的生长节段不均匀,进而引起脊柱侧弯。例如,某些节段椎体分节不完全,导致相邻椎体之间的生长差异,最终导致脊柱向一侧弯曲。这种先天性因素导致的脊柱侧弯在儿童先天性脊柱侧弯中占比较大,需要密切关注儿童脊柱发育情况,以便早期发现和干预。
二、神经肌肉性因素
1.神经源性
脊髓灰质炎后遗症:患脊髓灰质炎后,相关的肌肉失去神经支配,导致肌肉力量不平衡。比如,一侧的肌肉因神经受损而无力,另一侧肌肉力量相对正常,长期如此就会牵拉脊柱向无力侧弯曲,从而引发脊柱侧弯。在儿童时期患脊髓灰质炎,如果没有得到良好的康复治疗,随着年龄增长,很可能出现脊柱侧弯,且病情发展可能较为隐匿,需要定期进行脊柱检查。
脑瘫:脑瘫患儿由于神经系统受损,肌肉张力异常,常伴有肌肉痉挛或肌张力低下,导致身体姿势和运动功能异常。肌肉的不平衡收缩会使脊柱两侧受力不均,逐渐出现脊柱侧弯。脑瘫患儿的脊柱侧弯情况较为复杂,需要综合考虑其神经系统状况和肌肉功能,进行个性化的评估和干预,且不同年龄段的脑瘫患儿脊柱侧弯的发展特点有所不同,婴儿期可能侧弯程度较轻,但随着生长发育可能逐渐加重。
2.肌源性
神经肌肉病:如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症等,这类疾病会导致肌肉进行性无力和萎缩,肌肉力量的失衡使得脊柱无法维持正常的生理曲度,进而引发脊柱侧弯。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症患儿从儿童期开始可能就会出现肌肉无力症状,随着病情进展,脊柱侧弯的风险逐渐增加,需要关注患儿肌肉功能和脊柱形态的变化,早期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来延缓脊柱侧弯的发展。
三、特发性因素
1.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弯:这是最常见的脊柱侧弯类型,多见于青少年生长发育高峰期。其具体病因尚不明确,但可能与遗传因素、生长发育不平衡等有关。遗传因素在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弯中起到一定作用,如果家族中有脊柱侧弯的患者,青少年患病的风险相对较高。在青少年生长发育过程中,身体的生长速度不均衡,脊柱两侧的生长潜力不同,可能导致脊柱侧弯的发生。例如,女孩在青春期生长发育较快,相对更容易出现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弯,需要关注青少年尤其是青春期女孩的脊柱发育情况,定期进行脊柱检查,以便早期发现和处理。
四、其他因素
1.姿势性因素:长期不良的姿势,如长时间弯腰、驼背、单肩背包等,会使脊柱两侧的肌肉受力不均。例如,长期单肩背包会导致一侧肩膀高低不一,脊柱为了适应这种不平衡的姿势,逐渐向一侧弯曲,形成姿势性脊柱侧弯。这种情况在青少年群体中较为常见,尤其是那些长期保持不良姿势的学生。通过纠正不良姿势,加强肌肉锻炼,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姿势性脊柱侧弯,但如果不及时纠正,长期发展也可能导致脊柱侧弯加重,影响脊柱的正常生理功能。
2.营养因素:缺乏某些重要的营养物质,如维生素D、钙等,可能影响骨骼的正常发育。维生素D有助于钙的吸收和利用,缺乏维生素D会导致钙吸收障碍,影响骨骼的强度和发育。儿童时期如果营养不均衡,缺乏这些营养物质,可能会影响脊柱骨骼的正常生长,增加脊柱侧弯的发生风险。因此,保证儿童时期充足的营养摄入,尤其是维生素D和钙的摄入,对于预防脊柱侧弯具有重要意义,家长应注意孩子的饮食均衡,让孩子多摄入富含钙和维生素D的食物,如奶制品、豆制品、鱼类等,并适当进行户外活动,促进维生素D的合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