桡骨远端骨折是临床常见骨折,多见于成年人尤其是中老年人,解剖上桡骨远端关节面有特定角度易骨折,发病与年龄、性别、生活方式、病史等因素相关,临床表现有局部和全身表现,诊断靠体格检查和影像学检查,治疗分非手术和手术,康复护理需考虑年龄、性别、生活方式、病史等因素。
解剖特点与发病机制相关因素
解剖方面:桡骨远端关节面呈凹形,与近排腕骨形成腕关节,其掌倾角约为10°-15°,尺偏角约为20°-25°,这样的解剖结构使得桡骨远端在受到外力时容易发生骨折。
发病机制相关因素
年龄因素:中老年人骨质疏松,骨的强度和韧性下降,轻微的外力,如跌倒时手掌撑地,就可能导致桡骨远端骨折;而儿童则多因较高能量的外伤,比如坠落伤等引起桡骨远端骨折。
性别因素:一般来说,女性由于绝经后雌激素水平下降等原因,骨质疏松的发生率相对高于男性,所以女性发生桡骨远端骨折的概率可能相对较高,但这也不是绝对的,还与个体的生活方式等因素有关。
生活方式因素:长期缺乏运动、营养不良等不良生活方式会增加骨质疏松的风险,从而增加发生桡骨远端骨折的可能性;而经常进行体育锻炼、保持均衡饮食的人相对来说骨密度相对较高,发生骨折的风险较低。
病史因素:有骨质疏松症病史、类风湿关节炎等病史的患者,本身骨骼或关节状态不佳,更容易发生桡骨远端骨折。例如骨质疏松症患者,骨量减少,骨的微结构破坏,骨骼脆性增加;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可能会累及腕关节周围骨质,影响骨骼的稳定性等导致骨折风险上升。
临床表现
局部表现患者受伤部位会出现疼痛、肿胀,腕关节活动受限,骨折处有明显压痛,可以看到局部畸形,如餐叉样畸形(侧面看)或枪刺样畸形(正面看)等。
全身表现一般来说单纯桡骨远端骨折全身表现不明显,但如果是严重的多发伤导致的桡骨远端骨折,可能会伴有其他部位损伤相应表现,如出血较多可能出现面色苍白等失血表现。
诊断方法
体格检查医生通过视诊可以观察骨折处的肿胀、畸形等情况;触诊能发现压痛部位、骨擦感等骨折特有体征。
影像学检查
X线检查:是诊断桡骨远端骨折的首选检查方法,可以清晰显示骨折的部位、类型及移位情况等。
CT检查对于一些复杂的桡骨远端骨折,尤其是涉及关节面的骨折,CT检查可以更精确地显示关节面的损伤程度、骨折块的移位情况等,有助于制定治疗方案。
磁共振成像(MRI):一般在怀疑有周围软组织损伤,如韧带损伤等情况时会考虑进行MRI检查,但对于单纯桡骨远端骨折,X线和CT通常已经能满足诊断需求。
治疗原则
非手术治疗
手法复位外固定:对于一些移位不严重、关节面损伤较轻的桡骨远端骨折,可以通过手法复位,恢复骨折的对位对线,然后用石膏或夹板等外固定装置固定,固定时间一般为4-6周。
牵引治疗:对于一些移位明显的骨折,可能先采用牵引的方法,如尺骨鹰嘴牵引等,先矫正骨折的重叠移位等,为后续的复位等创造条件。
手术治疗
适应证:如果骨折移位明显,关节面损伤严重,手法复位难以达到满意的复位效果,或者伴有严重的软组织损伤等情况,通常需要进行手术治疗。手术方法包括切开复位内固定等,会根据骨折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内固定材料,如钢板、螺钉等。
康复护理相关因素考虑
年龄因素:儿童患者在康复过程中需要家长更加精心的护理,因为儿童的配合度相对较差,要注意固定装置的松紧度等,避免影响血液循环等;而中老年患者康复时要注意循序渐进,根据自身的恢复情况逐步增加活动量,同时要关注骨质疏松的管理等。
性别因素:女性患者可能在康复期间更关注外观恢复等情况,需要在康复过程中给予更多的心理疏导等;男性患者可能更注重早期恢复正常的活动等,但同样要遵循康复的原则。
生活方式因素:康复期间要根据患者的生活方式制定个性化的康复计划,比如对于有吸烟习惯的患者,吸烟会影响骨折愈合,需要劝导其戒烟;对于长期久坐的患者,要指导其进行适当的功能锻炼等。
病史因素:有骨质疏松症病史的患者在康复过程中要注意预防再次骨折,继续进行抗骨质疏松治疗相关的措施等;有类风湿关节炎病史的患者要注意关节的保暖等,避免因康复活动不当导致关节炎症加重等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