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胃炎的诊断需从病史采集与症状分析入手,考虑年龄、性别、生活方式等因素;体格检查重点查上腹部;实验室检查包括幽门螺杆菌检测(尿素呼气试验、血清学检测)、血常规、生化检查;影像学检查有胃镜(重要诊断手段,不同年龄患者需注意相关情况)和上消化道钡餐造影;需与消化性溃疡、胃癌、胆囊炎胆石症、功能性消化不良等鉴别。
一、病史采集与症状分析
年龄与性别因素:不同年龄和性别人群慢性胃炎表现可能有差异。例如,老年患者症状往往不典型,可能仅有消化不良等非特异性表现;女性在一些激素变化相关时期,症状可能会有波动。通过详细询问患者起病时间、病程长短,如是急性起病后迁延不愈还是慢性隐匿起病。了解症状特点,如腹痛的部位(上腹部为主)、性质(隐痛、胀痛等)、发作规律(与进食的关系,有的患者空腹时痛,有的餐后痛)、是否伴有恶心、呕吐、反酸、嗳气、食欲减退等症状。
生活方式因素:询问患者的饮食情况,是否有长期嗜好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是否有吸烟、酗酒习惯,这些因素都可能影响胃黏膜,导致慢性胃炎发生或影响症状表现。还需了解患者的精神心理状态,长期精神紧张、焦虑等情绪问题也与慢性胃炎的发生和症状加重相关。
二、体格检查要点
一般情况检查,包括生命体征等。重点检查上腹部,一般慢性胃炎患者上腹部可有轻压痛,但无特异性体征,通过体格检查初步排除一些急腹症等其他疾病。
三、实验室检查
幽门螺杆菌检测:
尿素呼气试验:这是常用的检测方法,无创且准确性较高。通过检测患者呼出气体中尿素酶的含量来判断是否感染幽门螺杆菌。例如,13C-尿素呼气试验和1C-尿素呼气试验,不受年龄限制(但儿童需谨慎选择1C方法,因其有放射性),性别对检测结果无影响,生活方式中近期使用抗生素、质子泵抑制剂等药物会影响检测结果,所以需在停药合适时间后进行检测。
血清学检测:检测血清中幽门螺杆菌抗体,可反映既往感染情况,但不能区分是现症感染还是既往感染,对于近期使用过抑制幽门螺杆菌药物的患者可能出现假阴性。
血常规:部分慢性胃炎患者如有长期慢性失血等情况,可能出现血红蛋白降低,红细胞计数减少等贫血表现,通过血常规检查可初步了解血液情况。
生化检查:包括肝功能、肾功能等,了解患者整体脏器功能,同时检测血清电解质等,因为慢性胃炎患者可能因食欲减退等原因出现电解质紊乱等情况。
四、影像学检查
胃镜检查:
是诊断慢性胃炎的重要手段。可以直接观察胃黏膜的形态、色泽、有无充血、水肿、糜烂、出血、溃疡等病变情况,并可取组织进行病理活检,明确炎症的程度和类型(如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等)。对于不同年龄患者,儿童进行胃镜检查需在有经验的医师操作下谨慎进行,需评估风险和获益;老年患者进行胃镜检查要注意心肺功能等基础情况。性别对胃镜检查本身无特殊影响,但不同性别患者因疾病谱等差异可能在病因方面有不同侧重点,不过胃镜检查主要是观察胃黏膜病变。
上消化道钡餐造影:可以观察胃的蠕动情况、胃黏膜形态等,但相对胃镜检查,其对胃黏膜病变的观察准确性不如胃镜,主要用于不能耐受胃镜检查的患者等情况。
五、与其他疾病的鉴别诊断
消化性溃疡:消化性溃疡也有慢性、周期性、节律性上腹痛特点,但消化性溃疡的疼痛与进食关系更具特征性,如十二指肠溃疡多为空腹痛,进食后缓解;胃溃疡多为餐后痛。胃镜检查可明确鉴别,消化性溃疡在胃镜下可见溃疡灶,而慢性胃炎胃镜下主要是胃黏膜的炎症表现。
胃癌:胃癌患者可有上腹部疼痛、食欲减退、消瘦等类似慢性胃炎的表现,但胃癌患者病情进展相对较快,胃镜下可见胃黏膜不规则肿块、溃疡等,病理活检可明确诊断,通过胃镜及病理可与慢性胃炎鉴别。
胆囊炎、胆石症:此类疾病疼痛多位于右上腹,可向右肩部放射,疼痛与进食油腻食物关系密切,可伴有胆囊炎的体征,如墨菲征阳性等,腹部B超等检查可发现胆囊及胆道的病变,与慢性胃炎通过症状特点及辅助检查可鉴别。
功能性消化不良:主要表现为消化不良症状,如餐后饱胀、早饱等,但胃镜检查无明显胃黏膜病变,可与慢性胃炎鉴别,不过部分慢性胃炎患者可能同时合并功能性消化不良,需综合判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