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炎分为原发性膜性肾炎和继发性膜性肾炎。原发性膜性肾炎病因未完全明确,可能与自身免疫反应及遗传易感性有关;继发性膜性肾炎与感染(细菌如肺炎链球菌、梅毒螺旋体,病毒如乙肝、丙肝病毒感染)、自身免疫性疾病(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关节炎)、药物(青霉胺、金制剂)、肿瘤等相关,各因素通过不同机制导致肾小球滤过膜损伤引发膜性肾炎。
一、原发性膜性肾炎
原发性膜性肾炎的病因目前尚未完全明确,可能与自身免疫反应有关。机体免疫系统产生的一些自身抗体参与了肾小球基底膜抗原-抗体反应,形成免疫复合物沉积在肾小球基底膜上,激活补体等一系列免疫反应,导致肾小球滤过膜损伤,引发膜性肾炎。这种自身免疫反应的具体启动机制尚不完全清楚,可能涉及遗传易感性等因素,具有遗传易感性的个体在某些未知诱因下更容易发生自身免疫反应相关的膜性肾炎。
二、继发性膜性肾炎
(一)感染相关
1.细菌感染
肺炎链球菌感染可能与膜性肾炎的发生有关。研究发现,部分肺炎链球菌感染患者在感染后可出现膜性肾炎的病理改变。肺炎链球菌的某些成分作为抗原,刺激机体产生相应抗体,抗原-抗体复合物沉积在肾小球引起炎症反应。例如,有研究报道,在肺炎链球菌感染流行期间,膜性肾炎的发病率可能会有所升高。
梅毒螺旋体感染也是继发性膜性肾炎的病因之一。梅毒螺旋体感染后,机体产生免疫应答,形成的免疫复合物可沉积于肾小球基底膜,引发膜性肾炎。梅毒患者中膜性肾炎的发生率相对有一定比例,通过血清学检查等可以发现梅毒感染与膜性肾炎之间的关联。
2.病毒感染
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是较为常见的引起继发性膜性肾炎的病毒因素。HBV相关膜性肾炎在乙肝患者中的发生率有一定报道。HBV的表面抗原、e抗原等成分形成的免疫复合物可沉积在肾小球,激活补体系统,导致肾小球损伤。研究显示,HBV感染患者中约有一定比例会出现膜性肾炎的病理表现,其发病机制与免疫复合物在肾小球的沉积和炎症反应密切相关。
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也可引起膜性肾炎。HCV感染后,机体产生针对HCV的免疫反应,形成的免疫复合物同样可能沉积在肾小球,引发膜性肾炎。HCV相关膜性肾炎的发生与HCV病毒持续感染以及机体免疫状态等多种因素有关。
(二)自身免疫性疾病相关
1.系统性红斑狼疮(SLE)
SLE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结缔组织病,患者体内存在多种自身抗体,如抗核抗体、抗双链DNA抗体等。这些自身抗体与相应抗原形成免疫复合物,可沉积在肾小球,包括膜性肾炎的病理类型。SLE患者中膜性肾炎的发生率因病情不同而有所差异。SLE患者的免疫系统紊乱,持续的自身免疫反应导致免疫复合物不断形成并沉积在肾小球,引起肾小球基底膜损伤,进而发展为膜性肾炎。女性患者相对更易患SLE相关膜性肾炎,可能与女性的内分泌等因素影响自身免疫状态有关。
2.类风湿关节炎
类风湿关节炎患者也可能出现膜性肾炎。类风湿关节炎是一种以关节病变为主的慢性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体内存在类风湿因子等自身抗体。这些自身抗体相关的免疫复合物可沉积在肾小球,导致膜性肾炎。类风湿关节炎患者中膜性肾炎的发生机制与自身抗体介导的免疫复合物沉积和炎症反应相关,其发病率相对较低,但也是继发性膜性肾炎的一个病因。
(三)药物相关
某些药物可引起膜性肾炎。例如,青霉胺,它常用于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等疾病,部分患者在使用青霉胺后可出现膜性肾炎。其机制可能是青霉胺作为半抗原与体内蛋白质结合形成抗原,刺激机体产生抗体,抗原-抗体复合物沉积在肾小球。还有金制剂,长期使用金制剂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等疾病的患者,也有发生膜性肾炎的报道,金制剂相关膜性肾炎的发生与金制剂引起的免疫反应有关。
(四)肿瘤相关
某些肿瘤可导致膜性肾炎。例如,肺癌、胃癌等实体肿瘤患者可能出现膜性肾炎。肿瘤相关膜性肾炎的发病机制可能与肿瘤产生的某些异位抗原或肿瘤诱导机体产生的免疫反应有关。肿瘤细胞释放的物质可改变机体的免疫状态,导致免疫复合物形成并沉积在肾小球,引发膜性肾炎。肿瘤相关膜性肾炎的发生与肿瘤的类型、分期等因素有关,不同类型肿瘤引起膜性肾炎的机制可能存在差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