横突骨折不愈合受局部和全身因素影响,局部因素有骨折端血供不佳(解剖因素、骨折类型)和骨折端不稳定(肌肉牵拉、骨折端接触不良);全身因素有年龄因素(儿童和老年人)、营养状况(维生素缺乏、蛋白质缺乏)、基础疾病(糖尿病、类风湿关节炎)。
1.骨折端血供不佳
解剖因素:横突的血供相对有限,某些类型的横突骨折可能破坏了原有的血运通道。例如,第3腰椎横突较长,其周围肌肉附着多,骨折时容易损伤周围血管,导致局部血液供应减少,影响骨折愈合。对于儿童而言,骨骼的血供系统尚未完全成熟,横突骨折后血供受影响的程度可能与成人有所不同,儿童的修复能力相对较强,但如果血供破坏严重,仍可能出现不愈合情况。在老年人群中,血管本身存在一定程度的退变,横突骨折后血供恢复更困难。
骨折类型:粉碎性横突骨折会造成更多骨碎片,进一步破坏骨折端的血运。因为骨碎片之间的接触面积减小,不利于形成有效的骨痂连接,而且更多的骨组织损伤会影响局部的营养供应和细胞活性,使得骨折愈合过程受阻。
2.骨折端不稳定
肌肉牵拉:横突周围有众多肌肉附着,如腰部的多裂肌、竖脊肌等。骨折后,肌肉的牵拉作用可能导致骨折端持续移位或活动,影响骨折愈合。例如,腰部肌肉的收缩可能使横突骨折端不断分离,无法形成稳定的骨折愈合环境。对于女性患者,由于肌肉力量相对男性较弱,在相同程度的横突骨折下,肌肉牵拉导致骨折端不稳定的风险可能相对较低,但如果骨折本身较为严重,肌肉牵拉仍可能造成不稳定。而长期从事重体力劳动的人群,腰部肌肉力量强大,横突骨折后肌肉牵拉引起的骨折端不稳定问题更为突出。
骨折端接触不良:横突骨折后如果骨折端对位对线差,接触面积小,也会导致骨折不愈合。比如横突骨折后发生成角移位,使得骨折端之间无法紧密接触,骨痂难以形成有效的连接,阻碍骨折愈合进程。
全身因素
1.年龄因素
儿童:儿童骨骼具有较强的再生能力,但如果横突骨折损伤了骺板附近(虽然横突骺板相关情况相对较少,但仍需考虑),或者骨折后局部血供破坏较严重,也可能出现不愈合。儿童的生长发育阶段对骨折愈合有一定影响,年龄较小的儿童修复能力相对更优,但如果骨折情况复杂,也可能出现愈合延迟或不愈合。
老年人:随着年龄增长,骨量减少,骨的质量下降,成骨细胞活性降低,破骨细胞相对活跃,骨折愈合能力减弱。老年人横突骨折后,身体整体的代谢水平降低,钙磷代谢等骨代谢相关过程减慢,使得骨折端难以形成足够的骨痂来实现愈合。例如,老年人常伴有骨质疏松,横突骨折后骨质疏松会进一步影响骨折部位的骨强度和愈合能力。
2.营养状况
维生素缺乏:维生素C参与胶原合成,维生素D有助于钙的吸收和利用。如果缺乏维生素C,会导致胶原合成障碍,影响骨折愈合过程中骨基质的形成;缺乏维生素D则会引起钙吸收不足,使得骨矿化障碍,不利于骨折端的愈合。对于饮食不均衡的人群,如长期素食且日照不足的人,更容易出现维生素C和维生素D缺乏,从而增加横突骨折不愈合的风险。在儿童群体中,如果营养摄入不足导致维生素缺乏,会严重影响其骨骼的正常生长和骨折愈合。孕妇等特殊人群对营养需求较高,如果营养状况不佳,也可能影响横突骨折的愈合。
蛋白质缺乏:蛋白质是骨基质的重要组成成分,缺乏蛋白质会使机体合成骨基质的能力下降,导致骨折愈合所需的原料不足。长期营养不良的人,横突骨折后由于蛋白质供应不足,骨折端难以形成足够的新骨组织来实现愈合。
3.基础疾病
糖尿病:糖尿病患者体内高血糖环境会影响细胞的代谢功能,抑制成骨细胞的活性,阻碍骨胶原的合成,同时高血糖还容易引发感染,而感染会进一步破坏骨折愈合的微环境。糖尿病患者横突骨折后,骨折愈合过程受到明显抑制,发生不愈合的概率相对较高。对于糖尿病患者,需要严格控制血糖,以改善骨折愈合的条件。
类风湿关节炎:这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会累及关节周围的组织,包括骨骼周围的软组织。类风湿关节炎患者体内的自身抗体等因素会影响骨折部位的炎症反应和修复过程,导致横突骨折后愈合困难。患者在患有类风湿关节炎的情况下,横突骨折不愈合的风险增加,需要在治疗骨折的同时控制类风湿关节炎的病情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