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骨骨折取钢板可能出现感染、再骨折风险、关节僵硬、神经损伤相关后遗症及局部疼痛不适等后遗症,其发生与年龄、生活方式、病史等因素有关,如儿童和老年患者因自身特点风险不同,吸烟酗酒、有基础疾病等生活方式和病史会影响后遗症发生及恢复。
一、感染
发生情况:手术过程中若无菌操作不严格,或患者自身存在局部皮肤感染等情况,取钢板后有发生感染的可能。一般术后会出现伤口红肿、疼痛加剧、发热等症状。从临床研究来看,感染发生率相对较低,但一旦发生会影响骨折部位恢复,严重时可能需要再次治疗。
年龄因素:儿童身体免疫力相对较低,发生感染的风险可能较成人稍高,而且儿童感染后恢复相对成人可能更慢,需要更严格的术后护理;老年患者自身机体修复能力下降,感染后愈合也相对困难。
生活方式:有吸烟习惯的患者,烟草中的尼古丁等成分会影响血液循环,降低机体抵抗力,增加感染发生的概率;长期酗酒的患者,肝脏功能可能受影响,也会对身体的抗感染能力产生不利影响。
病史因素:既往有糖尿病等基础疾病的患者,血糖控制不佳时,机体易受感染,取钢板后发生感染的风险会明显增高。
二、再骨折风险
发生情况:跟骨取钢板后,由于手术去除了内固定物,骨折部位的稳定性在短期内会有所下降,尤其是在过早进行负重等活动时,存在再骨折的可能。临床观察发现,部分患者在取钢板后3-6个月内如果未遵循正确的康复计划,再骨折风险相对较高。
年龄因素:儿童骨骼处于生长发育阶段,骨质相对较软,取钢板后再骨折风险相对成人更高;老年患者骨质本身存在疏松等情况,取钢板后再骨折风险也较大。
生活方式:长期缺乏运动、肌肉力量薄弱的患者,在取钢板后无法很好地缓冲外力,再骨折风险增加;有剧烈运动习惯的患者,过早恢复剧烈运动也容易导致再骨折。
病史因素:既往有骨质疏松病史的患者,本身骨质质量差,取钢板后再骨折风险显著高于骨质正常的患者。
三、关节僵硬
发生情况:跟骨骨折取钢板手术过程中可能对周围关节囊、韧带等组织有一定影响,术后如果康复锻炼不及时或不正确,容易出现关节僵硬,表现为踝关节活动范围减小,影响行走等功能。一般术后需要进行规范的康复训练来预防,但仍有部分患者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关节僵硬。
年龄因素:儿童关节柔韧性相对较好,但如果康复训练不当也可能出现关节僵硬;老年患者关节本身退变,再加上术后康复不积极,关节僵硬发生概率较高且恢复相对困难。
生活方式:术后长期卧床、缺乏主动和被动关节活动的患者,关节僵硬发生风险大大增加;相反,能积极配合康复训练的患者,关节僵硬发生概率较低。
病史因素:既往有关节疾病史的患者,取钢板后关节僵硬发生风险可能更高。
四、神经损伤相关后遗症
发生情况:跟骨周围有神经分布,取钢板手术中可能因解剖结构暴露、操作不当等原因导致神经损伤,术后可能出现相应神经支配区域的感觉异常(如麻木、刺痛等)或运动功能障碍。不过这种情况相对较少见,但一旦发生会对患者生活质量产生影响。
年龄因素:儿童神经相对较细,手术中损伤神经的风险相对成人可能有差异;老年患者神经本身可能存在一定退变,对损伤的耐受和恢复能力相对较弱。
生活方式:术前神经已经存在受压等情况的患者,取钢板后神经损伤相关后遗症发生风险可能增加;而生活中注意保护肢体、避免神经额外受压的患者,相对更有利于神经恢复。
病史因素:既往有神经病变病史的患者,取钢板后神经损伤相关后遗症发生风险较高。
五、局部疼痛不适
发生情况:取钢板后,局部组织在恢复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疼痛不适,尤其是在活动时。可能与手术创伤、周围组织粘连等因素有关。有些患者会持续一段时间的局部隐痛或活动后疼痛。
年龄因素:儿童对疼痛的感知和耐受与成人不同,儿童可能表现为哭闹等情况,而老年患者可能对疼痛的描述相对更模糊,但同样会受局部恢复情况影响;不同年龄患者对疼痛的处理和康复措施也需有所差异。
生活方式:术后过早进行重体力活动或不恰当活动的患者,局部疼痛不适可能加重;合理安排活动量、注意休息的患者,局部疼痛不适相对较轻。
病史因素:既往有慢性疼痛病史的患者,取钢板后局部疼痛不适可能更明显,恢复时间也可能更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