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齿松动的原因主要包括牙周炎、外伤、咬合创伤和颌骨病变。牙周炎由牙菌斑、牙结石等刺激及年龄、生活方式、病史等因素引起,表现为牙齿不同程度松动及相关症状;外伤因外力撞击、年龄、生活方式、病史等致牙周膜损伤,有不同程度松动及相应症状;咬合创伤由不正常咬合关系、年龄、生活方式、病史等造成,与咬合异常相关且有相应表现;颌骨病变因肿瘤或囊肿等影响支持组织、年龄、病史等,有牙齿松动及颌骨部位肿胀疼痛等表现。
一、牙周炎
1.成因:
主要是由牙菌斑、牙结石等局部刺激因素长期作用引起。牙菌斑中的细菌产生的毒素会刺激牙龈组织,导致牙龈发炎、出血,进而破坏牙周膜和牙槽骨。例如,长期不认真刷牙、漱口,食物残渣容易残留形成牙菌斑,若未及时清除,逐渐矿化形成牙结石,持续刺激牙周组织。
年龄因素:随着年龄增长,人体的生理功能逐渐衰退,牙周组织也会发生退行性变化,抵抗力下降,更容易患牙周炎导致牙齿松动。
生活方式:吸烟会影响牙周组织的血液循环,降低局部抵抗力,增加牙周炎的发病风险和严重程度,从而导致牙齿松动。有研究表明,吸烟者患重度牙周炎的概率比非吸烟者高很多。
病史:若本身有糖尿病等基础疾病,会影响身体的免疫功能,使牙周组织对细菌感染的抵抗力减弱,容易引发牙周炎,导致牙齿松动。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不佳时,牙周组织的炎症不易控制,牙齿松动进展可能更快。
2.表现:牙齿会有不同程度的松动,同时可能伴有牙龈红肿、出血、口臭等症状,随着病情发展,牙槽骨吸收加重,牙齿松动度会逐渐增加。
二、外伤
1.成因:
外力撞击是常见原因,比如意外摔倒、碰撞、打球时被撞击等,都可能使牙齿受到外力冲击,导致牙周膜损伤,进而引起牙齿松动。例如,儿童在玩耍时摔倒撞到牙齿,成年人在运动中被球击中面部等情况都可能导致牙齿外伤松动。
年龄因素:儿童和青少年处于生长发育阶段,牙齿相对较稚嫩,在受到外伤时更容易出现松动;而老年人的牙齿本身可能存在牙周组织退变等情况,受到较小外力也可能导致松动。
生活方式:从事一些高风险运动(如拳击、足球等)且未采取良好的防护措施,会增加牙齿外伤的风险。
病史:若有既往牙齿外伤史,再次受到外力时,牙齿松动的可能性会增加,因为之前的外伤可能已经对牙周组织造成了一定损伤。
2.表现:根据外伤程度不同,牙齿松动程度不一,轻度外伤可能只是轻微松动,重度外伤可能牙齿松动明显,甚至可能出现牙齿移位等情况,同时可能伴有疼痛、牙龈肿胀等症状。
三、咬合创伤
1.成因:
不正常的咬合关系,如牙齿排列不齐、有早接触点、夜磨牙等情况都可能导致咬合创伤。例如,牙齿存在错位,在咀嚼过程中受力不均衡,部分牙齿承受过大的咬合力,长期作用下会引起牙周组织损伤,导致牙齿松动。
年龄因素:随着年龄增长,牙齿的磨耗、咬合关系可能会发生变化,容易出现咬合创伤。老年人牙齿磨耗严重,可能导致咬合关系改变,引起牙齿松动。
生活方式:长期夜磨牙会使牙齿承受异常的咬合力,日积月累容易造成咬合创伤,引发牙齿松动。
病史:若有牙齿排列不齐等口腔问题的既往病史,更容易出现咬合创伤导致牙齿松动。
2.表现:牙齿松动通常与咬合异常相关,可能在咀嚼时感到疼痛,牙齿松动程度与咬合创伤的程度有关,严重时牙齿松动明显,影响正常咀嚼功能。
四、颌骨病变
1.成因:
颌骨的肿瘤或囊肿等病变会影响牙齿的支持组织。例如,颌骨囊肿会逐渐增大,压迫周围的牙槽骨和牙周组织,导致牙齿松动;颌骨的良性或恶性肿瘤也会破坏颌骨结构,影响牙齿的稳固性。
年龄因素:不同的颌骨病变在不同年龄阶段的发病情况有所不同。一些颌骨肿瘤在青少年和成年人中都可能发生,而某些囊肿可能在特定年龄段更易出现。
生活方式:一般无直接的生活方式因素导致颌骨病变,但长期的不良口腔卫生等情况可能间接影响口腔健康,与颌骨病变的发生可能存在一定关联,但不是直接原因。
病史:若有颌骨相关疾病的既往病史,如曾经患过颌骨囊肿等,再次出现颌骨病变的风险可能增加,进而导致牙齿松动。
2.表现:除了牙齿松动外,还可能伴有颌骨部位的肿胀、疼痛,影响面部外观等,通过影像学检查可以发现颌骨的病变情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