肩周炎形成与年龄增长致软组织退变、慢性劳损(职业及生活习惯)、外伤恢复不当、肩部受寒等因素有关,预防需保持良好姿势、适度锻炼、注意肩部保暖,治疗包括非药物的物理治疗、康复训练及药物治疗,患者尤其老年、特殊时期等要遵循原则及时就医规范诊治。
一、肩周炎的形成原因
(一)年龄因素
随着年龄增长,人体肩关节周围的软组织会发生退行性改变,比如肩袖肌腱、关节囊等组织的弹性和韧性下降,肩峰下滑囊也会出现退变,这些组织的退变容易引发肩周炎,一般50岁左右人群高发,这与该年龄段人体生理机能的自然衰退相关。
(二)慢性劳损
1.职业因素:长期从事需要反复活动肩关节的工作,如打字员、流水线工人等,肩关节频繁进行外展、上举等动作,会使肩关节周围的肌肉、肌腱等组织受到过度摩擦和牵拉,逐渐发生慢性损伤,进而增加肩周炎的发病风险。
2.生活习惯:日常生活中长时间保持不良姿势,像长期弯腰驼背、伏案工作且肩部姿势不当等,会导致肩关节周围肌肉失衡,影响肩关节的正常力学结构,久而久之引发肩周炎。
(三)外伤因素
肩关节曾有过骨折、脱位等外伤史,在受伤恢复过程中,如果康复锻炼不及时或方法不当,会使肩关节周围组织发生粘连,从而诱发肩周炎。例如肩关节骨折后长期固定,导致关节囊和周围软组织挛缩。
(四)肩部受寒
长期处于寒冷环境中,肩关节容易受到寒冷刺激,引起局部血管收缩,血液循环不畅,使得肩关节周围组织发生炎症反应,长期如此可能引发肩周炎。
二、肩周炎的防治方法
(一)预防措施
1.保持良好姿势
日常工作生活:无论是伏案工作还是做家务等,都要保持正确的姿势,坐姿应挺直腰背,使肩关节处于自然放松且正常的生理位置,避免肩关节长时间处于过度前屈、后伸等不良姿势。
睡眠姿势:睡眠时选择合适的枕头,枕头高度以保持颈椎与胸椎生理曲度为宜,防止肩部因睡眠姿势不当而受到压迫,影响血液循环。
2.适度锻炼
肩关节活动锻炼:经常进行肩关节的主动活动锻炼,如钟摆运动,站立位,身体前倾,患侧手臂自然下垂,以肩部为中心做前后、左右的摆动,每个方向摆动10-15次,每天可进行3-4组;还有肩关节绕环运动,顺时针和逆时针方向各绕环10-15次,每天2-3次,通过这些锻炼可以增强肩关节周围肌肉力量,维持肩关节的灵活性。
全身性运动:进行如游泳、慢跑等全身性运动,游泳时肩关节在水中的运动较为舒展,能较好地锻炼肩关节周围组织,慢跑则可以促进全身血液循环,对肩关节的健康也有积极作用,每周可进行3-5次,每次运动30分钟以上。
3.注意肩部保暖
在寒冷季节或寒冷环境中,要注意肩部的保暖,可佩戴保暖护肩,避免肩部直接暴露在寒冷空气中,防止肩部受寒引发血液循环障碍。
(二)治疗方法
1.非药物治疗
物理治疗:
热敷:可以使用热水袋或热毛巾对肩关节进行热敷,每次热敷15-20分钟,每天3-4次,通过热敷能够促进肩关节周围血液循环,缓解肌肉紧张,减轻炎症反应。
理疗仪器治疗:如红外线照射,利用红外线的热效应,改善肩关节局部血液循环,促进炎症消退;超声波治疗,通过超声波的机械效应和温热效应,缓解肩关节疼痛和肌肉痉挛,一般需要在专业理疗师操作下进行,每周2-3次。
康复训练:在专业康复治疗师指导下进行针对性的康复训练,包括肩关节的主动拉伸训练,逐渐增加肩关节的活动范围,防止关节粘连进一步加重;还有力量训练,如使用弹力带进行肩关节外展、内收等方向的抗阻训练,增强肩关节周围肌肉力量,每周进行3-5次康复训练,每次30分钟左右。
2.药物治疗:如果疼痛较为明显,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非甾体抗炎药,如布洛芬等,来缓解疼痛和炎症,但需注意药物可能存在的胃肠道等不良反应,特殊人群(如老年人、有胃肠道疾病史者等)使用时要谨慎评估风险。
对于肩周炎患者,尤其是老年患者,在防治过程中要特别注意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避免过度活动导致肩部损伤加重;女性在生理期、孕期等特殊时期,肩部的生理状态可能会有所不同,要更加注意肩部的保护;有肩部外伤史或慢性疾病史的人群,更要密切关注肩部情况,一旦出现肩关节疼痛、活动受限等症状,应及时就医进行规范的诊断和治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