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周炎可通过观察牙龈状况(颜色、外形)、检查牙龈出血情况(刷牙、探诊出血)、查看牙周袋深度(形成、内容物)、关注牙齿松动度(迹象、年龄影响)、考虑口腔异味来初步判断,还可借助影像学检查(X线,不同病史人群影像学有差异)辅助判断,正常牙龈粉红、紧贴牙面,牙周炎时牙龈颜色、外形、出血、牙周袋、牙齿松动、异味及牙槽骨吸收等出现异常表现。
一、观察牙龈状况
1.牙龈颜色:正常牙龈呈粉红色,若牙龈颜色变为暗红色或鲜红色,可能是牙周炎的表现。这是因为牙周组织发生炎症时,局部血管扩张、充血,导致牙龈颜色改变。例如,一些研究表明,牙周炎患者牙龈组织中血管通透性增加,血液成分渗出,引起牙龈颜色变化。
2.牙龈外形:正常牙龈紧贴牙面,呈扇贝状。牙周炎患者牙龈可能变得肿胀、肥大,边缘圆钝,不再紧贴牙面;或者牙龈变得菲薄、萎缩,牙根暴露。牙龈肿胀是由于炎症细胞浸润和组织水肿所致,而牙龈萎缩可能与牙槽骨吸收有关,牙槽骨吸收会使牙龈附着的基础丧失,导致牙龈退缩。
二、检查牙龈出血情况
1.刷牙出血:每天刷牙时若出现牙龈出血,这是牙周炎常见的症状之一。当牙龈存在炎症时,刷牙过程中牙刷对牙龈的机械刺激会导致毛细血管破裂出血。一般来说,健康人群刷牙时很少出现牙龈出血,而牙周炎患者由于牙龈组织的炎症状态,刷牙易触发出血。
2.探诊出血:医生用牙周探针检查时,若探针轻触牙龈就出现出血现象,也提示可能存在牙周炎。探诊出血是因为牙周袋内的炎症使牙龈组织脆弱,探针刺激就会导致出血,这比刷牙出血能更早期地发现牙龈炎症情况。
三、查看牙周袋深度
1.牙周袋形成:正常牙周袋深度一般不超过3mm。当发生牙周炎时,牙周支持组织破坏,牙龈沟加深形成牙周袋,牙周袋深度会大于3mm。可以通过牙周探针来测量牙周袋深度,牙周袋深度越深,说明牙周组织破坏越严重。例如,牙周袋深度在4-6mm时属于轻度牙周炎,6-9mm为中度,大于9mm则为重度牙周炎。
2.牙周袋内容物:牙周袋内可能会有炎性分泌物,严重时还可能有脓液。这是因为牙周袋内细菌滋生,炎症反应导致局部组织渗出增多,形成炎性分泌物甚至脓液。
四、关注牙齿松动度
1.牙齿松动迹象:早期牙周炎牙齿松动不明显,但随着病情进展,牙槽骨吸收加重,牙齿支持组织减少,牙齿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松动。可以通过轻轻摇动牙齿来初步判断松动度,轻度松动是牙齿有微乎其微的动度,中度松动是牙齿在唇(颊)舌向及近远中向均有动度,重度松动则是牙齿不仅有唇(颊)舌向及近远中向动度,还伴有垂直向动度。
2.年龄因素影响:不同年龄人群牙周炎导致牙齿松动的表现可能有所不同。儿童和青少年发生牙周炎相对较少,但一旦发生,由于其牙槽骨代谢活跃,牙齿松动可能进展较快;老年人牙周炎多见,牙槽骨吸收缓慢,牙齿松动可能相对缓慢进展,但总体都是牙槽骨吸收破坏导致牙齿支持不足而松动。
五、考虑口腔异味
1.口臭产生原因:牙周炎患者口腔中常伴有异味,这是因为牙周袋内细菌分解食物残渣、坏死组织等产生有异味的物质。例如,牙周袋内的厌氧菌分解蛋白质等物质会产生硫化氢等有臭味的气体,导致患者出现口臭问题。
2.生活方式与口臭关系:一些不良生活方式如吸烟等会加重牙周炎患者的口臭情况。吸烟会影响口腔局部的血液循环和免疫功能,促进细菌滋生,从而使口臭更加明显。而保持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如正确刷牙、使用牙线等,有助于减轻因牙周炎引起的口臭。
六、影像学检查辅助判断
1.X线检查:通过口腔X线片可以观察牙槽骨的吸收情况。正常牙槽骨高度位于牙颈部附近,牙周炎时牙槽骨嵴顶吸收,牙槽骨高度降低。X线片上可以看到牙槽骨吸收的程度和范围,这对于评估牙周炎的严重程度非常重要。例如,牙槽骨吸收在1/3以内为轻度,1/3-2/3为中度,超过2/3为重度牙槽骨吸收。
2.不同病史人群的影像学差异:有长期糖尿病病史的人群,由于高血糖环境有利于细菌生长繁殖,牙周炎发生风险高,且牙槽骨吸收可能相对更快,在X线片上牙槽骨吸收表现可能更明显;而有吸烟病史的人群,X线片上牙槽骨吸收程度可能比非吸烟人群更严重,因为吸烟影响牙周组织的血液供应和代谢,加速牙槽骨的破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