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炎与口腔溃疡在定义概念、临床表现、病因及治疗预后上有区别。口腔炎是口腔黏膜炎症,可由多种因素引起,有全身和局部表现,病因分感染和非感染,治疗针对病因,预后视情况而定;口腔溃疡是口腔黏膜局限性溃疡,全身症状轻,局部有特征表现,病因有局部创伤和全身因素等,以局部治疗为主,一般可自愈,反复发作需排查系统性疾病。
口腔溃疡:是指口腔黏膜上发生的局限性、圆形或椭圆形的浅表性溃疡。其发病原因相对多样,常见的有局部创伤(如咬伤、牙刷划伤等)、缺乏维生素(如维生素B族缺乏)、免疫力下降、内分泌变化等。口腔溃疡一般局限于黏膜表面,通常单个或少数几个出现。
临床表现差异
口腔炎:
全身症状:感染性口腔炎可能伴有全身症状,如发热、乏力、淋巴结肿大等。例如细菌感染引起的口腔炎,严重时体温可升高至38℃-39℃以上,小儿可能表现为精神萎靡、哭闹不安等。
局部表现:口腔黏膜广泛充血、水肿,可能有大量的渗出物,形成假膜,假膜不易擦去,强行擦去后可见出血面。不同类型的口腔炎局部表现有差异,如念珠菌性口腔炎(鹅口疮)可见口腔黏膜上有白色凝乳状斑膜,不易拭去。
口腔溃疡:
全身症状:一般全身症状不明显,除非是严重的系统性疾病引起的口腔溃疡,如白塞病,可能伴有关节疼痛、眼部病变、生殖器溃疡等全身表现,但一般单纯的口腔溃疡全身症状较轻。
局部表现:口腔溃疡一般为圆形或椭圆形,直径多在2-5mm左右,表面覆盖黄色假膜,周围有红晕带,疼痛明显,尤其是在进食刺激性食物(如酸、咸、辣食物)时疼痛加剧。小儿口腔溃疡可能表现为哭闹、拒食等。
病因区别
口腔炎:
感染因素:细菌感染如金黄色葡萄球菌、链球菌等感染可引起球菌性口腔炎;病毒感染如上述的单纯疱疹病毒引起疱疹性口腔炎,柯萨奇病毒引起手足口病时口腔也会出现炎症表现;真菌感染如白色念珠菌引起鹅口疮。
非感染因素:物理性损伤如口腔内有锐利的牙尖、残根等长期刺激口腔黏膜引起创伤性口腔炎;过敏反应如接触某些过敏物质(如牙膏、口香糖等)引起过敏性口腔炎;营养不良如缺乏维生素B2、叶酸等可导致口腔黏膜抵抗力下降,容易发生炎症。
口腔溃疡:
局部创伤:牙齿咬伤、佩戴不合适的义齿等导致口腔黏膜局部损伤,进而形成溃疡。小儿可能因玩耍时咬伤口腔黏膜而出现口腔溃疡。
systemicfactors:维生素缺乏,尤其是维生素B族(如B1、B2、B6、B12)和维生素C缺乏时,容易引发口腔溃疡;免疫力下降,如患有免疫缺陷病、长期服用免疫抑制剂等情况,机体抵抗力降低,容易出现口腔溃疡;内分泌变化,如女性在月经前后,由于体内激素水平的变化,容易发生口腔溃疡;精神因素,长期精神紧张、焦虑、睡眠不足等可影响机体的免疫功能和内分泌,诱发口腔溃疡。
治疗原则与预后
口腔炎:
治疗原则:针对病因进行治疗,如感染性口腔炎使用相应的抗感染药物,细菌感染可选用抗生素(但需避免滥用),病毒感染一般进行对症支持治疗,真菌感染使用抗真菌药物;非感染性口腔炎则去除刺激因素,如调磨锐利牙尖、更换合适义齿等,同时补充营养物质等。例如疱疹性口腔炎主要是对症治疗,保持口腔清洁,可用淡盐水漱口,局部可使用抗病毒药物凝胶等;念珠菌性口腔炎使用制霉菌素等抗真菌药物治疗。
预后:一般感染性口腔炎经过及时有效的治疗,预后较好,如疱疹性口腔炎病程约1-2周可自愈;但如果是严重的全身感染导致的口腔炎,预后可能与全身疾病的严重程度相关。非感染性口腔炎去除诱因后一般恢复良好。小儿口腔炎需要注意加强护理,防止继发感染等。
口腔溃疡:
治疗原则:以局部治疗为主,促进溃疡愈合,缓解疼痛。局部可使用口腔溃疡贴膜、溃疡散等药物,也可使用含漱剂(如氯己定含漱液)清洁口腔。同时注意调整生活方式,补充维生素等。例如小儿口腔溃疡可使用儿童专用的口腔溃疡凝胶,同时让小儿多吃富含维生素的蔬菜水果等。
预后:一般口腔溃疡具有自限性,即使不进行特殊治疗,7-10天左右也可自行愈合。但如果口腔溃疡反复发作,可能提示存在系统性疾病,需要进一步检查和治疗。小儿口腔溃疡一般预后良好,但要注意观察溃疡的变化,如果溃疡持续不愈合或伴有其他异常表现,需及时就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