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脏疾病可分为原发性、继发性、遗传性及其他因素相关类型。原发性肾小球肾炎因免疫复合物沉积致滤过膜损伤,迁延可致慢性肾衰;肾小管间质性肾炎由多种病因引起,病情进展可致肾衰。继发性糖尿病肾病因高血糖致微血管病变,病情进展可致肾衰;高血压肾病因长期高血压致肾损害,病情进展可致肾衰。遗传性多囊肾由基因突变致囊肿增多增大,破坏肾组织致肾衰。其他因素尿路梗阻因结石等致尿液排出受阻,压迫肾实质致肾衰,这些肾脏疾病若未有效控制最终可发展为尿毒症。
一、原发性肾脏疾病
1.肾小球肾炎:
发病机制:免疫复合物在肾小球内沉积,激活炎症细胞和炎症介质,导致肾小球滤过膜损伤,影响肾脏的正常滤过功能。例如,急性肾小球肾炎多与链球菌感染后引起的免疫反应有关,抗原抗体复合物沉积于肾小球基底膜等部位,引发炎症反应。从年龄角度看,儿童和青少年相对更易患某些类型的肾小球肾炎,其免疫功能发育特点可能使其更易发生免疫相关的炎症反应。
病程影响:如果肾小球肾炎未能得到有效控制,病情迁延不愈,逐渐进展,就可能发展为慢性肾功能不全,最终导致尿毒症。一些慢性肾小球肾炎患者,病程可达数年甚至数十年,随着病情进展,肾功能不断恶化。
2.肾小管间质性肾炎:
病因多样:药物(如某些抗生素、非甾体抗炎药等)、感染(细菌、病毒等感染累及肾小管间质)、自身免疫性疾病等都可能引发肾小管间质性肾炎。药物因素方面,长期服用某些肾毒性药物的人群,如患有类风湿关节炎长期服用非甾体抗炎药的患者,肾小管间质受到药物损伤的风险增加。
病情发展:肾小管间质受到损伤后,肾脏的重吸收和分泌功能等受到影响,若病情持续进展,也会导致肾功能逐渐下降,最终发展至尿毒症。例如,慢性肾盂肾炎反复发作,可引起肾小管间质损害,进而影响肾功能。
二、继发性肾脏疾病
1.糖尿病肾病:
与糖尿病的关联:糖尿病患者长期高血糖状态,会引起肾脏微血管病变。高血糖导致肾小球毛细血管基底膜增厚,肾小球滤过率改变。从性别角度看,男性和女性糖尿病患者都可能发生糖尿病肾病,但具体的发病机制和进展可能因个体差异有所不同。一般来说,糖尿病病史较长的患者,如病程超过10年的糖尿病患者,发生糖尿病肾病的风险明显增加。
病情进展:随着糖尿病肾病的进展,肾小球硬化、肾小管间质纤维化等逐渐加重,肾功能逐步减退,最终发展为尿毒症。许多糖尿病患者在患病多年后,出现蛋白尿等症状,若控制不佳,肾功能会不断恶化。
2.高血压肾病:
血压影响机制:长期高血压会使肾小球内囊压力升高,肾小球动脉硬化,肾实质缺血。高血压导致肾脏血流动力学改变,损伤肾小球和肾小管间质。生活方式方面,高盐饮食等不良生活方式会加重高血压,从而增加高血压肾病的发病风险。例如,长期高盐摄入的高血压患者,血压更难控制,对肾脏的损害也更严重。
病情发展:长期高血压肾损害不断进展,肾功能逐渐下降,最终可发展至尿毒症。一些高血压患者,血压控制不佳,经过数年甚至更长时间,会出现肾功能异常,进而发展为尿毒症。
三、遗传性肾脏疾病
1.多囊肾:
遗传特点:多囊肾是一种遗传性疾病,由基因突变引起。常见的是常染色体显性多囊肾,患者父母一方患病,子女有50%的遗传概率。从年龄角度看,通常在成年后逐渐出现症状,随着年龄增长,肾脏内的囊肿逐渐增多、增大,压迫肾实质,影响肾脏功能。
病情进展:囊肿不断增大破坏肾组织,导致肾功能进行性减退,最终发展为尿毒症。一般在40岁左右开始出现症状,如腰痛、血尿等,随着病情进展,到60岁左右多数患者会进入尿毒症阶段。
四、其他因素
1.尿路梗阻:
梗阻原因:尿路结石、前列腺增生、输尿管狭窄等都可引起尿路梗阻。尿路梗阻会导致尿液排出受阻,肾盂内压力增高,影响肾脏的正常排泄功能。从生活方式角度看,长期饮水过少、尿液浓缩等可能增加尿路结石形成的风险,从而引发尿路梗阻。例如,一些工作繁忙长期忽视饮水的人群,容易出现尿路结石,进而导致尿路梗阻。
对肾功能的影响:长期尿路梗阻会造成肾积水,压迫肾实质,使肾脏功能受损,若不及时解除梗阻,最终可发展为尿毒症。比如,输尿管结石引起的尿路梗阻,若未能及时取出结石解除梗阻,肾脏功能会逐渐恶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