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溃疡和胃癌早期均可能无明显症状,部分患者会有上腹部不适,但二者有区别:疼痛方面,胃溃疡疼痛多有规律,与进食相关,胃癌疼痛多无规律且进行性加重;伴随症状上,胃溃疡伴随症状少且轻,胃癌伴随症状多且逐渐加重,有呕血、黑便、消瘦、乏力、贫血等;消瘦情况,胃溃疡一般消瘦不明显,胃癌消瘦明显。特殊人群症状有差异,儿童、女性孕期或哺乳期、老年人及有基础病史人群症状各有特点,不能仅依症状区分,有不适且有高危因素者应及时做胃镜检查早诊早治。
症状表现的区别方面
疼痛特点:
胃溃疡:疼痛多有规律性,与进食相关,常为进食后疼痛,疼痛性质可为钝痛、灼痛、胀痛等,进食后疼痛较为明显,之后逐渐缓解,比如典型的十二指肠溃疡是空腹疼痛,而胃溃疡是进食痛,但也有部分不典型胃溃疡疼痛规律不明显。不同年龄人群疼痛规律可能有一定差异,儿童胃溃疡相对少见,若发生疼痛规律可能不典型;女性在特殊生理期可能会影响对疼痛规律的判断;有长期胃溃疡病史且生活方式未改善的人群疼痛规律可能逐渐变得不典型。
胃癌:疼痛多无明显规律,且呈进行性加重,起初可能较轻,之后逐渐加重,一般进食后疼痛不会缓解,反而可能加重,随着病情进展,疼痛会越来越剧烈,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各年龄、性别、生活方式及病史人群均可出现,但有胃癌家族史的人群相对风险更高,疼痛加重速度可能更快。
伴随症状:
胃溃疡:伴随症状相对较少,可能会有恶心、呕吐等,但一般程度较轻,呕吐物多为胃内容物,经过适当治疗后症状可能会有所缓解,不同人群伴随症状可能相似,儿童胃溃疡伴随症状可能更不典型,易被忽视;女性在孕期或哺乳期若患胃溃疡,伴随症状可能因身体特殊状态而有所不同。
胃癌:伴随症状较多且逐渐加重,除了恶心、呕吐外,还可能出现呕血、黑便,这是因为肿瘤侵犯血管导致出血,呕血多为咖啡色样物质,黑便呈柏油样,体重下降较为明显,短期内体重可减轻数公斤,还可能出现乏力、贫血等症状,随着病情进展贫血会逐渐加重,各年龄人群中,老年胃癌患者伴随贫血等症状可能更为突出,因为老年人体质相对较弱,对肿瘤消耗的耐受能力较差;有胃癌家族史的人群出现伴随症状时应高度警惕,进一步检查。
消瘦情况:
胃溃疡:一般消瘦不明显,若患者能积极治疗,调整生活方式,体重多能维持相对稳定,除非溃疡长期不愈合并出现并发症影响营养吸收,但这种情况相对较少见,不同生活方式人群中,坚持健康生活方式的胃溃疡患者消瘦风险相对较低。
胃癌:消瘦较为明显,由于肿瘤细胞消耗机体能量,且肿瘤影响胃肠道功能,导致营养吸收障碍,患者会迅速消瘦,各年龄人群中,年轻胃癌患者若不及时治疗,消瘦速度可能也较快,生活方式不良的胃癌患者消瘦往往更为严重,因为不良生活方式会进一步削弱机体抵抗力,加重肿瘤对机体的消耗。
特殊人群的症状差异体现
儿童:儿童胃溃疡相对少见,症状更不典型,可能仅表现为哭闹、拒食、呕吐等,易被误诊,而儿童胃癌更为罕见,症状可能更隐匿,常以腹部包块、贫血等为主要表现,需高度警惕;女性孕期或哺乳期患胃溃疡或胃癌时,症状可能因孕期生理变化或哺乳期营养需求等因素而有所不同,比如孕期可能因激素变化影响胃肠道功能,使症状不典型,哺乳期患胃癌时可能因哺乳需要而延误检查。
老年人:老年人胃溃疡和胃癌的症状都可能不典型,疼痛不明显,更易出现消瘦、贫血等全身症状,且老年人多合并有其他基础疾病,会掩盖胃肠道疾病的症状,增加诊断难度,需仔细鉴别,有基础疾病的老年人出现胃肠道不适时应及时进行全面检查。
有基础病史人群:有幽门螺杆菌感染病史的人群,患胃溃疡或胃癌的风险相对较高,其症状可能与单纯胃溃疡或胃癌有所不同,比如幽门螺杆菌感染合并胃溃疡时,溃疡可能更易复发,症状可能更顽固;有长期胃部疾病病史(如萎缩性胃炎等)的人群,发展为胃癌的风险增加,其出现胃癌症状时可能更接近胃癌的典型表现,且病情进展可能更快,这类人群应定期进行胃镜等检查以便早期发现病变。
总之,胃溃疡和胃癌在症状上有一定区别,但部分症状有重叠,不能仅依靠症状来准确区分,对于出现上腹部不适等症状的人群,尤其是有高危因素的人群,应及时进行胃镜等检查以明确诊断,做到早发现、早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