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囊炎症状多样,腹痛方面急性胆囊炎疼痛起始于上腹部或右上腹且多剧烈,慢性胆囊炎腹痛隐匿、程度轻且进食油腻易诱发加重;消化道症状有恶心呕吐(急慢性程度不同)、腹胀(急慢性表现有别);发热方面急性胆囊炎多有38℃左右发热且严重时更高,慢性胆囊炎一般少发热,急性发作时多为低热;黄疸方面单纯急性胆囊炎一般无,合并胆总管病变时会出现,慢性胆囊炎少见黄疸。
一、腹痛
1.疼痛部位:
急性胆囊炎发作时,疼痛多起始于上腹部或右上腹,部分患者疼痛可放射至右肩部、背部等。这是因为胆囊的神经支配与肩部、背部的神经存在一定的关联,炎症刺激会通过神经传导引起牵涉痛。对于儿童患者,其疼痛部位可能不如成人描述得那么精准,但也会以上腹部或右上腹区域为主诉。在老年人群中,由于机体反应性可能降低,疼痛表现可能不典型,但仍需高度警惕右上腹及相关放射区域的不适。
慢性胆囊炎的腹痛症状相对较隐匿,疼痛程度一般较轻,多为右上腹隐痛或胀痛,可间断发作,在进食油腻食物后可能会诱发或加重疼痛。这是因为进食油腻食物会刺激胆囊收缩,而慢性胆囊炎患者的胆囊收缩功能可能已经受损,从而引起疼痛。
2.疼痛性质:
急性胆囊炎的疼痛往往较为剧烈,呈绞痛样或持续性胀痛,并可伴有阵发性加剧。例如,部分患者会感觉疼痛如刀割般难以忍受。而慢性胆囊炎的疼痛性质多为隐痛、钝痛或胀痛,疼痛程度相对较轻,发作频率也不如急性胆囊炎那么频繁。
二、消化道症状
1.恶心、呕吐:
无论是急性胆囊炎还是慢性胆囊炎,都可能出现恶心、呕吐的症状。在急性胆囊炎发作时,由于胆囊炎症刺激,可引起胃肠道反射性的恶心、呕吐,呕吐物多为胃内容物。儿童患者发生恶心、呕吐时,需要注意与其他胃肠道疾病相鉴别,因为儿童表达能力有限,可能会将胆囊炎的消化道症状误判为其他问题。老年患者由于胃肠功能本身可能存在一定程度的减退,恶心、呕吐症状可能会影响其营养状况,需要密切关注液体和电解质平衡。
慢性胆囊炎患者的恶心、呕吐症状相对较轻,一般为偶尔出现的轻度恶心,较少出现剧烈呕吐。进食过多或进食油腻食物后,恶心、呕吐症状可能会更明显。
2.腹胀:
胆囊炎患者常伴有腹胀症状,这是因为胆囊炎症会影响胆汁的正常排泄,进而影响消化功能。胆汁对于脂肪的消化吸收至关重要,胆汁排泄受阻会导致脂肪消化不完全,引起胃肠道的消化不良,出现腹胀。急性胆囊炎患者的腹胀可能较为明显,而慢性胆囊炎患者的腹胀症状相对较轻,呈间歇性发作。对于不同年龄段的患者,腹胀的表现也有所不同。儿童腹胀可能会影响其食欲和进食量,需要家长密切观察;老年患者腹胀可能会加重其身体的不适感觉,影响生活质量。
三、发热
1.急性胆囊炎:
急性胆囊炎患者可能会出现发热症状,体温一般在38℃左右,也有部分患者体温可升高至39℃以上。这是因为胆囊发生炎症时,机体的免疫系统被激活,产生炎症反应,从而导致发热。如果感染较为严重,发热可能会持续且体温较高。儿童急性胆囊炎患者发热时,由于儿童体温调节中枢发育不完善,体温变化可能较为迅速,需要密切监测体温变化,及时采取相应的降温措施。老年患者发热时,由于其机体抵抗力相对较弱,发热可能会对重要脏器功能产生一定影响,需要谨慎处理。
2.慢性胆囊炎:
慢性胆囊炎患者一般很少出现发热症状,除非在慢性胆囊炎急性发作时才可能伴有发热,但体温通常不会很高,多为低热,体温一般在37.5℃-38℃左右。
四、黄疸
1.急性胆囊炎:
单纯性急性胆囊炎一般不会出现黄疸,但如果胆囊炎合并胆总管结石或炎症累及胆总管,导致胆总管梗阻时,就可能出现黄疸。此时患者会出现皮肤、巩膜黄染,小便颜色加深如浓茶色,大便颜色变浅等表现。这是因为胆总管梗阻后,胆汁排出受阻,胆红素反流入血,导致黄疸。对于儿童患者,合并胆总管梗阻出现黄疸时,需要及时进行检查和处理,因为儿童的胆道系统相对较细,梗阻可能会更快地影响胆汁排泄和胆红素代谢。老年患者合并黄疸时,需要考虑是否存在其他基础疾病同时导致黄疸的可能,如肝脏疾病等,需要全面评估病情。
2.慢性胆囊炎:
慢性胆囊炎患者一般不会出现黄疸,除非病情非常严重且合并有复杂的胆道系统病变,但这种情况相对较少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