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胰腺炎治疗包括内科、内镜、手术治疗,内科针对病因治疗、疼痛治疗;内镜可行胰管引流、乳头括约肌切开术;手术用于药物内镜无效疼痛、有并发症等情况,特殊人群如儿童、老年、妊娠期患者治疗需各有注意事项。
一、内科治疗
1.病因治疗
对于酒精性慢性胰腺炎患者,需严格戒酒,长期大量饮酒是导致酒精性慢性胰腺炎的重要原因,戒酒可阻止病情进一步恶化。对于高脂血症相关性慢性胰腺炎,需积极控制血脂水平,通过调整饮食结构(如低脂饮食)、使用降血脂药物等方式,高脂血症得到控制后有助于缓解胰腺的炎症状态及相关症状。
针对自身免疫性慢性胰腺炎,可考虑使用糖皮质激素等免疫抑制剂进行治疗,但需严格掌握适应证和禁忌证,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及身体状况来权衡使用。
2.疼痛治疗
首先可采用非甾体抗炎药缓解轻-中度疼痛,如对乙酰氨基酚等,但需注意其对胃肠道等的影响,尤其是有胃肠道基础疾病的患者需谨慎使用。对于中重度疼痛,可使用阿片类镇痛药,如吗啡等,但要警惕药物成瘾性等问题。同时,还可采用胰酶替代治疗来改善消化功能,间接缓解疼痛,因为慢性胰腺炎患者存在胰酶分泌不足,补充外源性胰酶可帮助消化食物,减轻胰腺的消化负担,从而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疼痛。
二、内镜治疗
1.内镜下胰管引流
对于胰管狭窄、梗阻的患者,可通过内镜下胰管括约肌切开、胰管支架置入等方法进行引流。胰管支架置入可以解除胰管梗阻,降低胰管内压力,从而缓解患者的腹痛等症状。例如,对于因胰管结石导致梗阻的患者,在取出结石的同时可放置胰管支架,保持胰管引流通畅。但需要注意支架置入后的并发症,如支架堵塞、胰腺炎复发等情况,要定期进行内镜复查,观察胰管情况及支架在位情况。
2.内镜下乳头括约肌切开术
对于伴有Oddi括约肌功能障碍的慢性胰腺炎患者,内镜下乳头括约肌切开术可能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手段。通过切开乳头括约肌,改善胰胆管的引流,缓解患者的腹痛、黄疸等症状。但该操作也有一定的风险,如出血、穿孔等,需要严格掌握手术指征,在操作前充分评估患者的病情及身体状况。
三、手术治疗
1.胰腺切除术
对于药物治疗和内镜治疗无效的顽固性疼痛患者,可考虑胰腺切除术,如胰十二指肠切除术、胰腺体尾部切除术等。胰十二指肠切除术适用于胰头部位病变严重的慢性胰腺炎患者,而胰腺体尾部切除术则用于胰体尾部病变为主的患者。但胰腺切除术是创伤较大的手术,术后可能出现胰瘘、出血、感染等并发症,需要在术前充分评估患者的心肺功能等全身状况,以确定患者是否能够耐受手术。
对于合并有胰腺假性囊肿、胰腺脓肿等并发症的慢性胰腺炎患者,也可能需要手术治疗。如胰腺假性囊肿较大且有压迫症状或发生感染等情况时,可考虑行囊肿内引流或外引流手术,将囊肿与胃肠道等相通,引流出囊液,缓解囊肿对周围组织的压迫等问题。
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慢性胰腺炎
儿童慢性胰腺炎相对较少见,但一旦发生,治疗需更加谨慎。病因方面,可能与遗传因素、先天性胰腺发育异常等有关。在治疗时,内科治疗中药物的选择需充分考虑儿童的生理特点,尽量避免使用对儿童肝肾功能等影响较大的药物。内镜治疗和手术治疗在儿童中的应用需严格评估风险收益比,因为儿童的身体处于生长发育阶段,手术创伤等对其未来的影响需要综合考量。
2.老年慢性胰腺炎患者
老年慢性胰腺炎患者常合并有其他基础疾病,如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在治疗时,内科治疗中药物的相互作用需要格外注意,例如使用多种药物时要警惕药物之间的不良反应。内镜治疗和手术治疗的耐受性相对较差,术前需要全面评估患者的心肺功能、肝肾功能等多器官功能,以确保治疗的安全性。在疼痛治疗方面,由于老年患者对疼痛的耐受性可能有所不同,需要更谨慎地选择镇痛药物,避免过度镇静等情况的发生。
3.妊娠期慢性胰腺炎患者
妊娠期慢性胰腺炎较为罕见,但处理起来较为复杂。治疗时需要充分考虑胎儿的安全,内科治疗中药物的选择要避免对胎儿有不良影响的药物。内镜治疗和手术治疗的时机选择需要非常谨慎,因为妊娠期的特殊生理状态会影响治疗的操作和预后。在治疗过程中,要密切监测胎儿的情况,同时关注孕妇的胰腺病情变化,采取个体化的治疗方案,以最大程度保障母婴的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