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肠上皮内瘤变是介于正常大肠上皮和癌变之间的癌前病变,分为低级别和高级别,低级别异型性轻、进展慢,高级别异型性明显、进展风险高,通过肠镜和病理学检查诊断,低级别根据情况复查或局部治疗、预后较好,高级别多需内镜手术切除、不及时处理预后变差,特殊人群处理需综合评估。
与肿瘤发生的关系
大肠上皮内瘤变具有向大肠癌发展的潜在可能性。大量的流行病学研究和病理学追踪观察发现,若大肠上皮内瘤变不进行有效干预,随着时间推移,其中一部分会逐渐进展为大肠癌。一般来说,低级别上皮内瘤变进展为癌的时间相对较长,而高级别上皮内瘤变进展为癌的风险更高、时间相对更短。例如一些长期的队列研究显示,高级别大肠上皮内瘤变患者在数年之内发展为大肠癌的概率明显高于低级别者。
大肠上皮内瘤变的分级
低级别上皮内瘤变
低级别上皮内瘤变的细胞异型性相对较轻。显微镜下观察,细胞的异型性主要局限在上皮的下1/2区域,细胞核虽然有一定程度的增大、形态轻度不规则,但总体来说还没有达到非常显著的程度,细胞的排列紊乱等情况也相对较轻。从生物学行为来看,低级别上皮内瘤变进展为癌的速度较慢,患者可以在密切监测下,根据具体情况考虑是否进行干预治疗,比如对于一些发现较早且患者身体状况不适合立即进行手术等激进治疗的低级别上皮内瘤变患者,可以定期进行肠镜复查,观察病变的变化情况。
高级别上皮内瘤变
高级别上皮内瘤变的细胞异型性较明显,细胞的异型性累及上皮的2/3以上区域甚至全层。细胞核显著增大、形态不规则、染色质粗、核仁明显,细胞排列紊乱更严重,接近癌变的形态表现。高级别上皮内瘤变进展为癌的风险较高,临床中通常建议积极处理,多需要通过内镜下手术切除等方式进行治疗,因为其离癌变非常接近,若不及时干预,很快就可能发展为大肠癌,对患者健康造成严重威胁。
大肠上皮内瘤变的诊断方法
肠镜检查
肠镜检查是诊断大肠上皮内瘤变的重要手段。通过结肠镜可以直接观察大肠黏膜的形态,发现可疑的病变部位,如是否存在黏膜的隆起、凹陷、色泽改变等异常情况。在肠镜检查过程中,可以对可疑病变部位进行活检,获取组织样本进行病理学检查,这是明确诊断大肠上皮内瘤变的金标准。例如,医生可以在发现大肠黏膜有异常表现时,钳取小块组织送病理科进行详细的显微镜下观察。
病理学检查
病理学检查是确诊大肠上皮内瘤变的关键。将肠镜活检获取的组织进行固定、切片、染色等处理后,由病理医生在显微镜下观察细胞的形态、结构等特征,从而判断是否存在上皮内瘤变以及属于低级别还是高级别。病理医生会依据细胞的异型程度、细胞核的特点、细胞排列方式等多方面因素进行综合判断,以给出准确的病理学诊断结果。
大肠上皮内瘤变的处理及预后
低级别上皮内瘤变的处理与预后
对于低级别大肠上皮内瘤变,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来决定处理方式。如果患者同时合并有其他严重基础疾病,身体状况较差,无法耐受手术等较大创伤的治疗,可以选择定期进行肠镜复查,一般建议3-6个月复查一次肠镜,密切观察病变是否有进展。如果病变没有进展,或者患者身体状况允许,也可以考虑在适当的时候进行内镜下的局部治疗。总体来说,低级别上皮内瘤变经过合理处理后,预后相对较好,进展为癌的时间较长,而且通过及时干预可以阻断其向癌的进展。
高级别上皮内瘤变的处理与预后
高级别大肠上皮内瘤变通常需要积极处理,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或黏膜下剥离术(ESD)是常用的治疗方法,这些内镜下手术可以完整切除病变组织。对于合适的高级别上皮内瘤变患者,通过内镜下手术切除后,大部分可以达到根治的效果,预后较好。但如果没有及时处理,进展为大肠癌后,预后会明显变差,5年生存率等会降低。而且对于老年患者等特殊人群,在处理高级别上皮内瘤变时需要更加谨慎评估身体状况,因为老年患者可能合并多种基础疾病,手术或内镜治疗的风险相对较高,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心肺功能、肝肾功能等情况来制定合适的治疗方案。对于儿童等特殊人群,大肠上皮内瘤变相对罕见,但一旦发现也需要由多学科团队进行评估,因为儿童的生理特点和成人不同,治疗方案的选择需要充分考虑对儿童生长发育等方面的影响,优先选择对儿童损伤较小且能有效治疗病变的方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