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骨髓炎是由致病菌持续感染致骨骼慢性炎症,多由急性骨髓炎发展或外伤感染引起,有致病菌、局部、全身等病因,局部有流脓、窦道等表现,全身在急性发作时有发热等症状,通过影像学、实验室、细菌学检查诊断,治疗分药物和手术,特殊人群如儿童、老年、女性有不同注意事项,可通过外伤后及时处理、积极治基础病、增强免疫力预防。
病因
致病菌因素:常见致病菌有金黄色葡萄球菌等,细菌在骨组织中定植后,难以被机体免疫系统完全清除,持续引发炎症反应。例如,金黄色葡萄球菌可通过血行播散或伤口直接侵入骨组织,在局部形成感染病灶并持续存在。
局部因素:骨折、开放性伤口等造成骨组织损伤后,局部血运受到影响,使得骨组织修复能力下降,为细菌的长期存活和繁殖提供了有利环境。比如开放性骨折后,伤口污染严重,细菌容易在局部骨组织中定植,若处理不当,就易发展为慢性骨髓炎。
全身因素:一些患有糖尿病等基础疾病的患者,由于机体免疫力低下,对感染的抵抗力较弱,更容易发生慢性骨髓炎。另外,老年人身体机能衰退,免疫功能下降,也相对容易罹患慢性骨髓炎。
临床表现
局部表现:患处长期反复流脓、有窦道形成,窦道周围皮肤可出现色素沉着、瘢痕形成等。局部还可能有疼痛、肿胀,病情活动期时疼痛可能较为明显,静止期疼痛可减轻,但仍会有不同程度的不适。
全身表现:在慢性骨髓炎急性发作时,患者可出现发热、寒战、乏力等全身症状,体温可升高至38℃以上,全身状况变差。而在慢性期稳定阶段,全身症状可不明显或仅有轻微不适。
诊断方法
影像学检查:X线检查早期可能无明显异常,随着病情进展,可见骨破坏、骨增生、死骨形成等表现,如骨皮质增厚、髓腔狭窄等;CT检查对死骨、小的脓肿等显示更为清晰;MRI检查在炎症早期就能发现骨髓水肿等改变,有助于早期诊断。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检查在急性发作期可见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比例升高;血沉(ESR)和C反应蛋白(CRP)等炎症指标常升高,可作为判断病情活动度的指标。
细菌学检查:通过窦道分泌物涂片及细菌培养,可以明确致病菌种类,为选择敏感抗生素提供依据。
治疗原则
药物治疗:根据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结果选用敏感抗生素,持续使用较长时间,一般需要数周甚至数月,以彻底杀灭细菌,控制感染。
手术治疗:目的是清除病灶、死骨及感染的肉芽组织等。常用手术方式有病灶清除术、死骨摘除术、窦道切除术等。例如,对于有明显死骨形成的患者,必须通过手术将死骨去除,才能促进炎症的消退和骨组织的修复。
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儿童患者: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慢性骨髓炎可能影响骨骼的正常生长和发育,导致肢体短缩、畸形等。在治疗过程中,要密切关注儿童的生长发育情况,手术治疗时需充分考虑对骨骼生长的影响,尽量选择对生长发育影响较小的手术方式。同时,儿童的免疫力相对较低,在使用抗生素时要注意药物的安全性和适用性,避免使用可能影响儿童发育的药物。
老年患者:老年患者常伴有多种基础疾病,如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在治疗慢性骨髓炎时,要综合考虑基础疾病对治疗的影响。例如,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不佳会影响伤口的愈合和感染的控制,需要积极控制血糖;在手术风险评估时,要充分考虑老年患者的心肺功能等情况,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
女性患者:女性患者在治疗慢性骨髓炎时,要考虑到生理周期等因素对身体的影响。在使用药物治疗时,要注意药物对月经等生理功能的可能影响。同时,女性患者在术后恢复期间,要注意心理调节,因为慢性疾病的长期治疗可能会对心理造成一定影响,家人和医护人员要给予更多的关心和支持。
预防措施
外伤后及时处理:对于开放性骨折、伤口污染严重的情况,要及时进行彻底的清创处理,避免细菌残留引发感染。清创要将伤口内的异物、坏死组织等清除干净,用生理盐水等反复冲洗伤口,降低感染风险。
积极治疗基础疾病:如患有糖尿病等疾病的患者要积极控制血糖,将血糖控制在合理范围内,以提高机体的抵抗力,减少感染的发生几率。
增强免疫力: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均衡饮食,适度运动,保证充足的睡眠等,有助于增强机体免疫力,降低感染慢性骨髓炎的风险。例如,每天进行适量的有氧运动,如散步、慢跑等,可以提高身体的免疫力和抵抗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