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菌性痢疾不属于肠炎,二者在病因、病变部位、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有差异,儿童、成年人、老年人患细菌性痢疾和肠炎时各有不同情况及注意事项,儿童患病情变化快需防脱水等,成年人根据病因影响生活工作,老年人患细菌性痢疾易现并发症,患肠炎要考虑基础疾病等情况。
一、细菌性痢疾与肠炎的关系界定
细菌性痢疾不属于肠炎,二者在病因、病变部位、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等方面存在差异。
病因方面:
细菌性痢疾是由志贺菌(痢疾杆菌)引起的肠道传染病,志贺菌经口进入人体后,会侵袭结肠黏膜上皮细胞并在其中生长繁殖,引发炎症反应。例如,志贺菌产生的内毒素可引起全身毒血症状,其产生的外毒素具有细胞毒性、神经毒性和肠毒性等。
肠炎的病因多样,可由病毒(如轮状病毒等)、细菌(如大肠杆菌等,但与引起痢疾的志贺菌不同)、寄生虫感染,或由物理因素(如过冷、过热的食物刺激)、化学因素(如误服强酸、强碱等)引起。比如,食用被大肠杆菌污染的食物可能引发大肠杆菌性肠炎,其发病机制与志贺菌引起的痢疾不同,大肠杆菌主要是在肠道内繁殖并产生相关毒素导致肠道炎症,但病变特点和临床表现与痢疾有别。
病变部位方面:
细菌性痢疾主要病变部位在结肠,以乙状结肠和直肠为主,严重时可累及整个结肠甚至回肠下段。病理表现为黏膜弥漫性充血、水肿,大量中性粒细胞浸润和纤维蛋白渗出,形成浅表溃疡。
肠炎的病变部位可累及小肠、结肠等不同部位,不同病因引起的肠炎病变部位有差异。例如,小肠炎主要病变在小肠,表现为小肠黏膜的炎症、渗出等改变;而结肠炎则主要病变在结肠,但与痢疾的结肠病变特点和范围有所不同。
临床表现方面:
细菌性痢疾典型表现为发热、腹痛、腹泻、黏液脓血便、里急后重等。发热多为低热或中度发热,腹泻频繁,起初为稀水样便,1-2天后转为黏液脓血便,每天数十次,里急后重感明显,即有频繁的便意但排便量少。
肠炎的临床表现多样,一般有腹泻、腹痛,但大便性质不一定是黏液脓血便。例如,病毒性肠炎多为水样便,无脓血;寄生虫性肠炎可能有腹泻、腹痛,大便中可找到寄生虫卵等。而且肠炎的全身症状相对细菌性痢疾可能较轻,发热程度一般不如痢疾明显,里急后重感也不如痢疾突出。
实验室检查方面:
细菌性痢疾患者粪便常规检查可见大量脓细胞、红细胞和巨噬细胞,粪便培养可分离出志贺菌。血常规检查可见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增多。
肠炎患者粪便常规检查根据病因不同有所差异,如病毒性肠炎粪便中病毒检测可呈阳性;寄生虫性肠炎粪便中可找到相应寄生虫或虫卵;细菌感染引起的肠炎粪便培养可找到相应致病细菌,但不是志贺菌。血常规检查白细胞等指标变化根据具体病因不同而有不同表现,一般不如痢疾时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升高明显且典型。
二、不同人群的相关情况及注意事项
儿童:儿童患细菌性痢疾时病情变化可能较快,需密切关注体温、精神状态等。由于儿童肠道功能发育尚未完全成熟,感染痢疾杆菌后更易出现脱水、电解质紊乱等情况。应注意保持儿童的水分摄入,若出现精神萎靡、尿量减少等脱水表现需及时就医。而儿童患肠炎时,不同病因引起的肠炎处理也需根据儿童具体情况,比如病毒性肠炎多为自限性,主要是对症支持治疗,如维持水电解质平衡等;寄生虫性肠炎则需要针对寄生虫进行相应处理,但要考虑儿童的肝肾功能等情况,选择合适的治疗方式,且要避免使用对儿童有较大毒副作用的药物。
成年人:成年人患细菌性痢疾时,若及时诊断和治疗,一般预后较好,但要注意休息,避免劳累影响身体恢复。患肠炎时,不同病因引起的肠炎对成年人生活和工作的影响程度不同,如化学因素引起的肠炎,在避免接触相关化学物质后一般恢复较快;而细菌感染引起的肠炎也需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决定休息和治疗时间等。
老年人:老年人患细菌性痢疾时,由于老年人机体抵抗力较弱,更易出现并发症,如感染性休克、电解质紊乱等。在治疗过程中要密切监测各项生命体征和电解质水平等。老年人患肠炎时,病因可能与老年人的基础疾病有关,如老年人可能因肠道菌群失调等原因发生肠炎,治疗时要考虑老年人的肝肾功能减退等情况,选择相对安全的治疗方法,同时要注意预防因肠炎导致的营养不良等问题,因为老年人本身营养储备相对较少,肠炎可能进一步影响营养状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