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髓炎患者通常有明显疼痛症状,其疼痛有自发性、温度刺激加剧、夜间加重等特点,不同类型牙髓炎疼痛有差异,年龄、性别、生活方式等因素也会对牙髓炎疼痛产生影响,出现疑似症状需及时就医。
一、牙髓炎疼痛的特点
1.自发性疼痛
没有受到任何外界刺激时,也会突然出现疼痛。急性牙髓炎发作时,这种自发性疼痛尤为剧烈,疼痛呈间歇性发作,早期疼痛持续时间较短,缓解时间较长,随着病情发展,疼痛持续时间逐渐延长,缓解时间缩短。例如,有些患者最初可能是进食冷热食物时诱发疼痛,但病情加重后,即使不进食也会出现疼痛。
疼痛具有放射性,疼痛部位往往不能准确指出具体是哪颗牙齿,疼痛可放射至同侧的面部、耳部等部位。比如上颌的牙髓炎可能会放射到头部、面部,下颌的牙髓炎可能会放射到耳部、同侧面部等区域。
2.温度刺激加剧疼痛
冷热刺激会使疼痛明显加重。当患牙受到热刺激时,会引起剧烈疼痛,而冷却患牙有时能暂时缓解疼痛。例如,喝热水或吃热的食物时,会导致牙髓内的血管扩张,压力增加,从而刺激牙髓神经引起疼痛;反之,吃冷饮时,低温刺激也会引发疼痛。对于慢性牙髓炎患者,温度刺激引起的疼痛相对急性牙髓炎稍轻,但也会有明显的疼痛反应。
3.夜间疼痛加重
患者在夜间休息时,疼痛往往比白天更加严重。这可能与患者平卧时牙髓腔内压力增高有关。夜间环境相对安静,患者对疼痛的感觉更加敏感,而且夜间人体的生理状态变化,也会影响牙髓神经的敏感性,导致疼痛加剧。比如很多牙髓炎患者会在夜间被疼醒,严重影响睡眠质量。
二、不同类型牙髓炎的疼痛差异
1.急性牙髓炎
疼痛发作急骤,疼痛程度剧烈,可分为浆液期和化脓期。浆液期时,疼痛为自发性阵发性隐痛或胀痛,温度刺激可引起疼痛或使疼痛加重,疼痛持续时间较短,缓解时间较长;化脓期时,疼痛变为自发性、阵发性剧烈跳痛,患者不敢咬合,疼痛可放射至同侧头面部,而且热刺激会使疼痛加剧,冷刺激可缓解疼痛。
2.慢性牙髓炎
一般没有明显的自发性疼痛,但有长期的冷热刺激痛病史。患者可诉有长时间的进食冷热食物后疼痛的情况,当食物去除后,疼痛会逐渐缓解。慢性牙髓炎还可分为慢性闭锁性牙髓炎和慢性溃疡性牙髓炎等。慢性闭锁性牙髓炎时,牙髓尚未暴露,温度刺激或叩诊时可有轻微疼痛;慢性溃疡性牙髓炎时,牙髓已暴露,探诊时会有明显疼痛,有时可探及穿髓孔,温度刺激可引起疼痛,且疼痛较为敏感。
三、年龄、性别、生活方式等因素对牙髓炎疼痛的影响
1.年龄因素
儿童和青少年:儿童的牙髓组织血运丰富,活力旺盛,发生牙髓炎时,炎症发展较快,疼痛往往更为剧烈。而且儿童可能不能准确描述疼痛症状,容易被家长忽视。青少年的牙髓对刺激的反应也较为敏感,一旦发生牙髓炎,疼痛症状通常比较明显。例如,青少年患急性牙髓炎时,可能会迅速出现剧烈的自发痛、夜间痛等症状。
老年人:老年人的牙髓组织逐渐发生退行性变,牙髓细胞减少,纤维组织增多,牙髓的修复能力和防御能力下降。所以老年人患牙髓炎时,疼痛相对可能没有年轻人那么剧烈,但病情往往容易被忽视,因为其疼痛表现可能不典型,容易延误治疗。
2.性别因素
一般来说,性别对牙髓炎疼痛本身的影响不大,但在疼痛的耐受程度上可能会有一定差异。部分女性在经期等特殊生理时期,对疼痛的敏感度可能会有所升高,在患牙髓炎时可能会感觉疼痛比平时更明显,但这并不是绝对的,个体差异较大。
3.生活方式因素
口腔卫生不良者:长期不注意口腔清洁,口腔内细菌滋生,容易引发牙髓感染,进而导致牙髓炎,而且在发生牙髓炎后,疼痛可能会更加严重。因为口腔内的细菌会持续刺激牙髓组织,加重炎症反应。例如,长期不刷牙、不使用牙线的人,患牙髓炎的概率较高,且疼痛症状可能更为剧烈。
喜食甜食者:过多食用甜食会导致口腔内酸性环境增加,腐蚀牙齿,容易引发龋齿,进而发展为牙髓炎。在患牙髓炎后,由于牙齿本身已经受到甜食的长期侵蚀,牙髓对刺激的敏感性更高,疼痛也会更明显。比如经常大量吃糖果、巧克力等甜食的人,患牙髓炎的风险增加,且疼痛症状相对更严重。
总之,牙髓炎患者通常会有明显的疼痛症状,且不同类型、不同个体因素下疼痛表现有所差异,一旦出现牙齿疼痛等疑似牙髓炎的症状,应及时就医进行诊断和治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