剖腹产疤痕增生受个体、手术及愈合过程中多种因素影响。个体因素有遗传(家族疤痕体质增增生风险高)、皮肤类型(深色皮肤炎症持续长易增生,油性皮肤易感染致增生);手术相关因素包括切口位置(纵切口张力大易增生)、缝合技术(缝合不当影响愈合致增生)、创伤程度(损伤重或时间长易增生);愈合过程中炎症反应过强持续长(感染致更剧烈炎症促增生)、胶原蛋白代谢失衡(成纤维细胞活跃致胶原堆积)也会导致疤痕增生,糖尿病等基础病人群更易出现代谢失衡致增生。
一、个体因素
(一)遗传因素
有研究表明,若家族中有疤痕体质的人群,孕妇发生剖腹产疤痕增生的可能性会增加。疤痕体质的个体体内存在一些与胶原蛋白代谢相关的基因异常,使得伤口愈合过程中胶原蛋白过度合成。例如,相关基因的突变可能影响转化生长因子等细胞因子的功能,导致胶原蛋白合成与降解失衡,进而容易出现疤痕增生。不同性别在这方面的遗传易感性差异并不显著,但女性由于生育等原因接受剖腹产的概率相对较高,所以从整体人群统计角度可能会有一定体现。
(二)皮肤类型
1.肤色较深人群:肤色较深的个体,其皮肤中的黑色素细胞功能等存在差异,在伤口愈合时,炎症反应过程中产生的一些信号分子与黑色素细胞等相互作用,可能会影响疤痕的形成。比如,深色皮肤人群伤口处的炎症持续时间可能相对较长,导致胶原蛋白合成时间延长,容易引发疤痕增生。
2.油性皮肤人群:油性皮肤的人皮肤油脂分泌较多,在剖腹产伤口愈合过程中,油脂可能会影响伤口周围皮肤的微环境,使得细菌等微生物更容易滋生,增加感染风险,而感染是导致疤痕增生的一个重要诱因。感染会刺激伤口局部的成纤维细胞大量分泌胶原蛋白,从而促进疤痕增生。
二、手术相关因素
(一)切口位置与方式
1.切口位置:腹部不同位置的切口,其张力等情况不同。例如,下腹部横切口相对来说张力较小,但如果切口位置选择不当,或者在愈合过程中受到身体活动等因素影响,仍可能导致疤痕增生。而纵切口的张力通常较大,因为腹部肌肉等组织在纵向上的张力分布使得伤口更容易受到牵拉,从而刺激胶原蛋白过度沉积,增加疤痕增生的几率。
2.切口缝合技术:精细的缝合技术可以使伤口对合更紧密,减少伤口的缝隙,从而降低疤痕增生的可能性。如果缝合时线结过紧或者过松,都可能影响伤口愈合。线结过紧可能会导致局部组织缺血坏死,刺激疤痕形成;线结过松则会使伤口愈合过程中出现裂隙,引发更多的炎症反应和胶原蛋白合成。
(二)手术创伤程度
剖腹产手术过程中,对组织的损伤程度不同。如果手术中对皮下组织、肌肉等的损伤较严重,那么伤口愈合时需要更多的胶原蛋白来修复,就容易导致胶原蛋白过度增生形成疤痕。例如,在分离粘连组织或者胎儿娩出过程中对周围组织造成的损伤较大时,疤痕增生的风险会增加。而且,手术时间较长也可能意味着组织受到的损伤和刺激时间更长,进一步增加了疤痕增生的可能性。
三、愈合过程中的因素
(一)炎症反应
在伤口愈合的早期,炎症反应是正常的生理过程,但如果炎症反应过于强烈且持续时间过长,就会促进疤痕增生。伤口感染会引发更剧烈的炎症反应,大量的中性粒细胞、巨噬细胞等免疫细胞聚集在伤口处,释放多种细胞因子,如转化生长因子-β等,这些细胞因子会刺激成纤维细胞增殖并合成大量胶原蛋白。例如,当伤口被细菌污染后,炎症介质如前列腺素等会持续刺激局部组织,导致成纤维细胞不断分泌胶原蛋白,最终形成增生性疤痕。
(二)胶原蛋白代谢失衡
正常情况下,胶原蛋白的合成与降解处于动态平衡状态。在疤痕增生过程中,成纤维细胞过度活跃,合成大量Ⅰ型和Ⅲ型胶原蛋白,而胶原蛋白酶等降解酶的活性相对不足,使得胶原蛋白堆积。例如,基质金属蛋白酶(MMPs)及其组织抑制剂(TIMPs)的平衡失调,当TIMPs相对增多或者MMPs活性降低时,胶原蛋白降解减少,就会导致疤痕组织中胶原蛋白积聚,进而出现疤痕增生。不同年龄阶段的人群在胶原蛋白代谢方面有所不同,年轻人相对代谢活跃一些,但如果出现上述失衡情况,仍容易发生疤痕增生;对于有基础疾病影响胶原蛋白代谢的人群,如糖尿病患者,其伤口愈合过程中胶原蛋白代谢失衡的风险更高,因为糖尿病会影响细胞的功能和酶的活性等,从而更容易出现疤痕增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