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椎管狭窄症是因颈椎管骨性或纤维性结构异常致管腔狭窄压迫脊髓等引起症状体征的疾病,病因有先天性、退变性等,临床表现有脊髓和神经根受压表现,诊断靠影像学检查,治疗分非手术和手术,预防要保持良好姿势、加强颈部锻炼、定期体检。
病因
1.先天性因素:胚胎发育过程中椎管发育异常,使椎管矢状径及横径较正常人为小,这种先天性椎管狭窄在没有明显诱因的情况下也可能逐渐出现症状,尤其在青少年时期可能因脊柱生长等因素逐渐显现,多见于先天性颈椎管发育性狭窄的人群。
2.退变性因素:随着年龄增长,颈椎发生退变,如椎间盘退变突出、椎体后缘骨质增生、黄韧带增厚、钙化等,这些退变因素会导致颈椎管有效容积减小,从而压迫脊髓和神经。长期伏案工作、低头玩手机等不良生活方式会加速颈椎的退变进程,中老年人是退变性颈椎管狭窄症的高发人群,因为随着年龄增加,颈椎的退变是一个自然的过程。
3.医源性因素:如颈椎手术术后,由于手术区域的瘢痕形成、骨质增生等原因可能导致颈椎管相对狭窄,常见于曾接受过颈椎手术的患者。
4.其他因素:颈椎外伤、颈椎结核、肿瘤等也可能引起颈椎管狭窄,但相对较少见。如颈椎外伤导致骨折、脱位等情况,可能直接或间接引起椎管狭窄。
临床表现
1.脊髓受压表现
运动障碍:患者可能出现四肢无力、行走不稳,像踩棉花感,在儿童中如果是先天性颈椎管狭窄导致脊髓受压,可能影响其生长发育过程中的运动功能发育,表现为运动发育迟缓等;成年人则可能逐渐出现精细动作困难,如拿东西不稳等。病情进一步发展可能出现四肢瘫痪等严重情况。
感觉障碍:可出现四肢麻木,感觉减退,如对温度、痛觉等感觉异常,儿童患者可能无法准确表达感觉异常,但可能表现出对肢体触碰的异常反应。
大小便功能障碍:晚期可能出现大小便失禁等情况,这是因为脊髓受压严重影响了神经传导,导致二便控制功能失调。
2.神经根受压表现:主要表现为相应神经根支配区域的疼痛、麻木,如上肢放射性疼痛、麻木,疼痛可从颈部放射至手臂,咳嗽、打喷嚏时可能加重症状,在一些长期保持不良姿势的人群中,如长期低头工作的办公室人员,更容易出现神经根受压相关症状。
诊断方法
1.影像学检查
X线检查:可观察颈椎的生理曲度、椎体骨质增生情况、椎间隙宽度等,能初步了解颈椎的整体结构变化,但对于椎管内脊髓和神经的显示不如CT和MRI。
CT检查:能清晰显示颈椎管的骨性结构,如椎管矢状径、椎体后缘骨质增生情况等,可测量椎管的各项指标,判断是否存在骨性狭窄。
MRI检查:是诊断颈椎管狭窄症的重要手段,可直接显示脊髓、神经根等软组织结构受压情况,能清晰看到椎间盘突出、黄韧带增厚等对脊髓的压迫程度,对于早期诊断和评估病情严重程度有重要价值。
治疗
1.非手术治疗
保守治疗:适用于症状较轻、病程较短的患者。包括休息,避免长时间低头等不良姿势,可通过颈部牵引缓解颈椎压力,减轻对脊髓和神经的压迫;理疗,如热敷、按摩、针灸等,能改善局部血液循环,缓解肌肉痉挛,但按摩时要注意力度和方法,避免加重脊髓损伤;药物治疗,可使用神经营养药物等,但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儿童患者使用药物更需谨慎,优先选择非药物保守治疗方法。
2.手术治疗:对于症状严重、经非手术治疗无效,或出现进行性脊髓受压表现的患者,需考虑手术治疗。手术方式包括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后路减压术等,手术目的是扩大颈椎管容积,解除对脊髓和神经的压迫,但手术存在一定风险,尤其是儿童患者手术需更加谨慎评估,因为儿童脊柱还在发育中,手术可能对脊柱生长等产生影响。
预防措施
1.保持良好姿势:无论是儿童、青少年还是成年人,都应避免长时间低头,如避免长时间低头玩手机、伏案工作等,工作一段时间后要适当活动颈部,做颈部伸展运动等。儿童在学习过程中也要注意保持正确的坐姿,防止因不良姿势导致颈椎过早退变。
2.加强颈部锻炼:适当进行颈部肌肉锻炼,如颈部的前屈、后伸、左右侧屈及旋转运动等,增强颈部肌肉力量,维持颈椎的稳定性,但锻炼要适度,避免过度运动造成颈部损伤。
3.定期体检:尤其是中老年人,定期进行颈椎影像学检查,以便早期发现颈椎管狭窄的迹象,及时采取干预措施。儿童若有先天性颈椎发育异常等情况,也需定期监测颈椎情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