髌骨骨折后可能出现创伤性关节炎、膝关节僵硬、股四头肌萎缩、膝关节不稳定、骨折不愈合或延迟愈合等问题,创伤性关节炎因关节面不平整等致关节疼痛等;膝关节僵硬因固定致软组织粘连等致活动范围减小;股四头肌萎缩因活动少致肌肉废用性萎缩;膝关节不稳定因骨折破坏稳定结构等致有错动感等;骨折不愈合或延迟愈合因血供破坏等多种因素致骨折端异常。
1.创伤性关节炎
发生机制:髌骨骨折后,关节面不平整,长期磨损导致软骨退变、骨质增生等病理改变。例如,骨折复位不佳,关节面存在微小台阶,在关节活动过程中,软骨受到异常应力,逐渐发生磨损、剥脱,进而引发创伤性关节炎。
影响因素:骨折复位质量是关键因素,复位越好,发生创伤性关节炎的风险越低;年龄方面,青壮年患者由于活动量较大,若骨折处理不当,更易出现关节面不平整,相对老年患者发生创伤性关节炎的几率可能更高;骨折后康复训练开始时间及方式也有影响,过早或不恰当的康复训练可能加重关节损伤,增加创伤性关节炎发生风险。
表现:主要表现为关节疼痛,尤其在活动后加重,休息后可缓解,但随着病情进展,休息时也可能疼痛,伴有关节肿胀、活动受限,活动时可闻及摩擦音。
2.膝关节僵硬
发生机制:髌骨骨折后,由于长时间固定,膝关节活动减少,导致关节周围软组织粘连、挛缩,同时肌肉萎缩,进一步限制膝关节活动。例如,骨折固定期间,膝关节处于制动状态,关节囊、韧带等软组织逐渐失去弹性,关节周围肌肉如股四头肌等发生废用性萎缩,使得膝关节活动范围减小。
影响因素:固定时间长短是重要影响因素,固定时间过长,膝关节僵硬发生率高;年龄上,儿童的关节可塑性较强,相对成人发生膝关节僵硬的几率可能较低,但如果固定不当也可能出现问题;康复训练的及时性和有效性也至关重要,早期规范的康复训练可以有效预防膝关节僵硬,反之则易导致僵硬。
表现:膝关节屈伸活动范围明显减小,严重时可能仅能做很小范围的活动,影响患者的行走、上下楼梯等日常活动。
3.股四头肌萎缩
发生机制:髌骨骨折后,由于疼痛和长时间固定,股四头肌活动减少,导致肌肉废用性萎缩。肌肉萎缩会进一步影响膝关节的稳定性,形成恶性循环。例如,股四头肌是维持膝关节稳定的重要肌肉,骨折后患者不敢用力收缩股四头肌,导致肌肉逐渐萎缩,而肌肉力量减弱又会使膝关节在活动时承受更大压力,不利于骨折恢复和关节功能维持。
影响因素:固定期间的肌肉锻炼情况是关键,若能在医生指导下进行适当的股四头肌等长收缩训练,可有效预防萎缩;年龄方面,老年患者本身肌肉质量相对较低,发生股四头肌萎缩的风险可能更高;骨折的严重程度也有影响,骨折越严重,对股四头肌的影响越大,越易出现萎缩。
表现:股四头肌体积减小,肌力减弱,患者可感觉下肢无力,尤其是在伸直膝关节时力量明显不足,影响下肢的运动功能。
4.膝关节不稳定
发生机制:髌骨骨折后,若骨折破坏了髌骨的正常解剖结构和周围的稳定结构,如支持带损伤等,会导致膝关节不稳定。例如,髌骨的正常位置和运动依赖于周围支持带等结构的维持,骨折后这些结构受损,髌骨在膝关节活动时的轨迹发生改变,出现不稳定情况。
影响因素:骨折类型及损伤程度是重要因素,粉碎性骨折等严重损伤更易导致膝关节不稳定;年龄因素中,年轻患者由于活动需求高,膝关节不稳定带来的影响可能更显著;康复过程中过早负重等不当行为也可能加重膝关节不稳定。
表现:患者感觉膝关节有错动感,行走时易打软腿,上下楼梯时膝关节有异样感,严重时可能出现反复的膝关节脱位倾向。
5.骨折不愈合或延迟愈合
发生机制:多种因素可导致骨折不愈合或延迟愈合,如骨折端血供破坏严重,髌骨周围血运相对有限,骨折时若血供损伤严重,就不易愈合;感染因素,虽然髌骨骨折感染相对较少见,但一旦发生感染,会严重影响骨折愈合;骨折固定不牢固,也会干扰骨折端的愈合过程。
影响因素:患者自身的全身状况,如营养状况、是否有基础疾病等会影响骨折愈合,营养不良的患者骨折愈合可能延迟;年龄上,老年患者骨折愈合能力相对较弱,更易出现不愈合或延迟愈合;骨折的初始处理情况,如复位是否准确、固定是否可靠等是关键的局部影响因素。
表现:骨折部位持续疼痛,X线检查显示骨折端骨痂生长缓慢或无骨痂形成,骨折线持续存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