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潜血可分为肾小球源性和非肾小球源性。肾小球源性尿潜血包括原发性的IgA肾病、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继发性的狼疮性肾炎、过敏性紫癜肾炎;非肾小球源性尿潜血包括泌尿系统感染(膀胱炎、肾盂肾炎)、泌尿系统结石(肾结石、输尿管结石等)、泌尿系统肿瘤(肾癌、膀胱癌)以及剧烈运动、药物副作用等原因引起。
一、肾小球源性尿潜血
(一)原发性肾小球疾病
1.IgA肾病
多见于青少年,男性略多。常在上呼吸道感染(如扁桃体炎等)后数小时至3天内出现肉眼血尿,也可表现为镜下血尿,多为无症状性尿潜血,其发病机制与免疫复合物沉积在肾小球系膜区,激活补体等免疫反应有关,导致肾小球滤过膜损伤,红细胞漏出形成尿潜血。
2.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
好发于青少年,男性多于女性。可由多种原因引起免疫反应,导致肾小球系膜细胞增生、基质增多等病理改变,影响肾小球滤过功能,使红细胞通过损伤的滤过膜进入尿液,出现尿潜血。年龄因素上,不同年龄段均可发病,但青少年相对更易受此影响;生活方式方面,感染等因素可能诱发疾病发作;病史方面,既往有免疫相关疾病病史可能增加发病风险。
(二)继发性肾小球疾病
1.狼疮性肾炎
多见于育龄女性,是系统性红斑狼疮累及肾脏的表现。由于自身免疫紊乱,体内产生多种自身抗体,攻击肾脏组织,导致肾小球损伤,红细胞漏出形成尿潜血。年龄上育龄女性高发;生活方式中,紫外线暴露等可能诱发病情活动;病史方面,有系统性红斑狼疮病史是关键因素。
2.过敏性紫癜肾炎
好发于儿童及青少年,发病前1-3周常有上呼吸道感染史。是由于机体对某些致敏物质产生变态反应,引起毛细血管炎,累及肾脏时导致肾小球病变,出现尿潜血。儿童及青少年身体免疫系统相对不完善,更易因过敏反应发病;生活方式中接触过敏原(如食物、药物、花粉等)可能诱发;病史方面,有过敏性紫癜病史是重要关联。
二、非肾小球源性尿潜血
(一)泌尿系统感染
1.膀胱炎
女性多见,尤其是已婚女性。主要是细菌(如大肠埃希菌等)感染膀胱黏膜,引起黏膜充血、水肿、出血等,导致红细胞进入尿液,出现尿潜血。女性由于解剖结构特点(尿道短而直),更易发生泌尿系统感染;性生活、个人卫生习惯不良等生活方式因素可能增加感染风险;病史方面,既往有泌尿系统感染病史复发风险较高。
2.肾盂肾炎
可发生于各年龄段,女性多于男性。致病菌由尿道上行感染肾盂,或血行感染等途径引起肾盂、肾间质炎症,导致肾脏组织损伤,出现尿潜血。年龄上各年龄段均可发病,但女性更易受影响;生活方式中,饮水少、憋尿等可能增加发病风险;病史方面,泌尿系统梗阻等基础疾病可能导致肾盂肾炎反复发作。
(二)泌尿系统结石
1.肾结石、输尿管结石等
任何年龄段均可发病,男性多于女性。结石在泌尿系统内移动时,可损伤尿路黏膜,引起出血,导致尿潜血。年龄上不同年龄段都可能因代谢等因素形成结石;生活方式中,饮水少、高钙、高草酸饮食等可能促进结石形成;病史方面,既往有泌尿系统结石病史复发率较高。
(三)泌尿系统肿瘤
1.肾癌
多见于40岁以上男性。肿瘤组织生长过程中,血管丰富且脆弱,容易破裂出血,血液进入尿液导致尿潜血。年龄上40岁以上高发;生活方式中吸烟等可能增加发病风险;病史方面,长期接触某些致癌物质等可能有相关病史关联。
2.膀胱癌
多见于50岁以上男性。膀胱肿瘤表面血管丰富,易出血,表现为尿潜血。年龄上50岁以上高发;生活方式中吸烟是重要的危险因素;病史方面,长期接触苯胺类化学物质等可能有相关病史。
(四)其他原因
1.剧烈运动
多见于青少年等人群。剧烈运动后可能出现一过性尿潜血,机制可能与肾脏缺血、肾小球滤过膜暂时性损伤等有关。青少年身体处于生长发育阶段,运动强度变化可能更易导致这种情况;生活方式中突然增加运动量等可能诱发;病史方面,一般无特殊基础疾病病史,但既往有运动相关肾脏损伤史可能有影响。
2.药物副作用
某些药物如磺胺类药物、抗凝剂等可能导致泌尿系统出血,引起尿潜血。不同药物对不同人群的影响不同,年龄上老年人肝肾功能相对较弱,更易受药物副作用影响;生活方式中同时服用多种药物等可能增加药物相互作用导致副作用的风险;病史方面,有肝肾功能不全等基础疾病的患者使用相关药物时更需谨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