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椎骨折患者需进行体位护理,术后初期保持正确体位,长期卧床定时翻身;病情观察要关注生命体征和神经功能;疼痛护理包括非药物和药物止痛;饮食要营养均衡且多饮水;需预防肺部感染、泌尿系统感染、深静脉血栓形成;康复指导早期进行下肢肌肉等长收缩训练,后期在佩戴支具下进行坐起、站立和行走训练,不同年龄段患者护理有不同注意事项。
长期卧床:长期卧床患者需定时更换体位,一般每2-3小时翻身一次,翻身时应保持身体轴线一致,避免脊柱扭曲。对于老年患者,皮肤抵抗力相对较弱,翻身时要注意动作轻柔,防止皮肤擦伤,可使用气垫床或泡沫防护垫等预防压疮。
病情观察
生命体征:密切观察患者的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等生命体征变化。腰椎骨折可能会引起局部疼痛刺激,导致患者呼吸浅快,需注意观察呼吸频率、节律及深浅度;对于儿童患者,由于其生理特点,生命体征变化相对更敏感,要更加频繁地监测。若患者出现体温升高,需警惕是否有感染等并发症;血压异常波动可能提示存在失血等情况,需及时处理。
神经功能:观察患者下肢的感觉、运动和括约肌功能。若患者出现下肢麻木、无力、活动障碍,或大小便失禁等情况,可能提示脊髓损伤加重,需立即报告医生。例如,胸腰段骨折可能会损伤脊髓圆锥或马尾神经,导致相应神经功能障碍,不同年龄患者表现可能有差异,儿童神经恢复潜力相对较大,但也需及时发现并处理。
疼痛护理
非药物止痛:可通过心理疏导缓解患者疼痛焦虑情绪,例如与患者交流,分散其注意力,告知疼痛是骨折后的常见反应,消除其紧张感。对于儿童患者,可采用安抚、玩耍等方式转移其对疼痛的注意力。还可采用局部冷敷,在骨折后的24-48小时内,用冰袋或冷毛巾敷于腰部,每次15-20分钟,每日3-4次,以减轻肿胀和疼痛,但要注意避免冻伤皮肤。
药物止痛:若疼痛较剧烈,可遵医嘱使用止痛药物,但儿童需谨慎使用,优先选择对其生长发育影响小的止痛方式,一般先尝试非药物止痛,必要时再考虑合适的止痛药物。
饮食护理
营养均衡:给予患者富含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的饮食,促进骨折愈合。蛋白质丰富的食物如瘦肉、鱼类、蛋类、豆类等;新鲜蔬菜和水果富含维生素C等,有助于骨折修复;矿物质如钙、磷等对骨骼健康重要,可适当摄入牛奶、虾皮等食物。对于老年患者,由于消化功能可能减退,需注意饮食易消化;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更要保证营养全面,可根据年龄调整食物的种类和烹饪方式,确保营养摄入满足其生长和骨折恢复的需求。
多饮水:鼓励患者多饮水,每日1500-2000ml,预防泌尿系统感染和便秘。对于卧床患者,多饮水有助于尿液稀释,减少结石形成风险;对于儿童,要引导其养成良好的饮水习惯。
并发症预防
肺部感染:指导患者进行深呼吸和有效咳嗽训练,定时翻身、拍背,促进痰液排出。例如,每次翻身前先让患者深呼吸,然后用力咳嗽,护理人员同时用空心掌由下向上、由外向内轻拍患者背部。对于老年和儿童患者,更要加强呼吸道护理,儿童咳嗽力量较弱,拍背时力度要适中。
泌尿系统感染:帮助患者保持会阴部清洁,鼓励患者自主排尿,必要时进行导尿的患者要严格无菌操作,定期更换尿袋等。对于长期卧床的患者,定期更换尿管,一般每周更换一次尿管,减少泌尿系统感染机会。
深静脉血栓形成:指导患者进行下肢肌肉收缩和舒张运动,例如踝关节的背屈和跖屈运动,每小时进行5-10次。对于不能自主运动的患者,护理人员可协助进行下肢按摩,促进血液循环。老年患者血液黏稠度相对较高,儿童骨折后活动减少,都要特别注意深静脉血栓的预防。
康复指导
早期康复:在骨折早期,病情稳定后即可开始进行下肢肌肉等长收缩训练,即下肢肌肉用力收缩但不产生关节活动,每次收缩持续5-10秒,放松10秒,每组10-15次,每日3-4组。儿童患者的康复训练需在医护人员或家长的协助下进行,根据其年龄和骨折恢复情况逐渐增加训练强度和范围。
后期康复:骨折后期,根据X线等检查结果,骨折有一定程度愈合后,可在佩戴支具保护下进行坐起、站立和行走训练。开始坐起时先从半卧位逐渐过渡到坐位,每次时间不宜过长,逐渐增加;站立时先在床边依靠支具等辅助站立,再逐渐进行行走训练。老年患者和儿童在康复训练过程中要更加谨慎,密切观察患者耐受情况,避免发生意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