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炎分为急性胃炎和慢性胃炎,急性胃炎由多种病因致急性胃黏膜炎症,起病急,表现为上腹部不适等,胃镜见胃黏膜充血等,靠病史等结合胃镜诊断,去除病因等治疗;慢性胃炎由多种病因致胃黏膜慢性炎症或萎缩病变,起病隐匿,有多种症状,胃镜分非萎缩性和萎缩性胃炎,靠胃镜及病理确诊,以改善症状等为原则,不同特殊人群如儿童、老年人、孕妇有不同注意事项。
一、定义与病因
急性胃炎:是由多种病因引起的急性胃黏膜炎症。常见病因有应激(如严重创伤、大手术、大面积烧伤、颅内病变等)、药物(如非甾体类抗炎药、铁剂等)、酒精、创伤和物理因素(如胃镜检查、鼻胃管刺激等)、十二指肠-胃反流、感染等。起病急骤,多在应激状态、服用相关药物或大量饮酒后短时间内发病。
慢性胃炎:是由多种病因引起的胃黏膜慢性炎症或萎缩性病变。病因较为复杂,幽门螺杆菌(Hp)感染是最主要的病因,约50%-80%的慢性胃炎患者有Hp感染;此外,自身免疫、十二指肠-胃反流、长期饮用浓茶、烈酒、食用辛辣食物、服用非甾体类抗炎药等理化因素,以及年龄增长、遗传等因素也与慢性胃炎的发生发展有关。起病隐匿,症状多无特异性,可迁延不愈或反复发作。
二、临床表现
急性胃炎:多数患者无明显症状,有症状者主要表现为上腹部不适、疼痛、恶心、呕吐等,严重者可出现呕血、黑便、脱水、电解质紊乱甚至休克。如由应激引起的急性胃炎,常以上消化道出血为主要表现,可表现为呕血和(或)黑便。
慢性胃炎:大多数患者无明显症状,有症状者可表现为中上腹不适、饱胀、钝痛、烧灼痛等,也可呈食欲不振、嗳气、反酸、恶心等消化不良症状。自身免疫性胃炎患者还可伴有贫血表现,如乏力、头晕等,伴有维生素B缺乏时可出现神经系统症状,如手足麻木等。
三、胃镜及病理表现
急性胃炎:胃镜下可见胃黏膜充血、水肿、糜烂、出血等,病变可呈局限性或弥漫性分布。病理检查可见胃黏膜固有层有中性粒细胞或淋巴细胞浸润。
慢性胃炎:胃镜下根据病理变化分为非萎缩性胃炎(旧称浅表性胃炎)和萎缩性胃炎。非萎缩性胃炎可见黏膜充血、水肿、呈花斑状,黏液分泌增多,有渗出等;萎缩性胃炎可见黏膜呈颗粒状、黏膜血管显露、色泽灰暗、皱襞变细等。病理检查非萎缩性胃炎可见胃黏膜浅层有淋巴细胞和浆细胞浸润;萎缩性胃炎则有胃黏膜固有腺体萎缩、肠上皮化生等改变。
四、诊断与鉴别诊断
急性胃炎:主要根据病史(如应激状态、药物服用史、饮酒史等)、临床表现,结合胃镜检查作出诊断。需与消化性溃疡、胆道疾病等引起的上腹痛相鉴别,通过胃镜检查可明确。
慢性胃炎:主要依靠胃镜及病理检查确诊。需与胃癌、胃溃疡等疾病相鉴别,胃癌患者胃镜下多有异常肿物,病理可明确诊断;胃溃疡患者腹痛有一定规律性,胃镜下可见溃疡病灶及周围黏膜改变。
五、治疗原则
急性胃炎:首先去除病因,如停用相关药物、避免应激、戒酒等。对于有上消化道出血者,需采取止血、补充血容量等治疗。如因Hp感染引起的急性胃炎,在去除病因后可考虑进行Hp根除治疗。
慢性胃炎:以改善症状、治疗病因等为原则。如有Hp感染,需进行规范的Hp根除治疗;对于有消化不良症状者,可给予胃黏膜保护剂、促胃肠动力药等对症治疗;自身免疫性胃炎目前尚无特效治疗方法,有贫血者可补充维生素B和叶酸等。
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儿童:儿童急性胃炎多与感染、饮食不当等有关,在治疗时需特别注意补液,避免脱水和电解质紊乱,用药需谨慎,避免使用对胃黏膜有强烈刺激的药物。儿童慢性胃炎相对少见,若发生,病因可能与Hp感染、不良饮食习惯等有关,Hp根除治疗需选择儿童适用的药物方案,且要密切观察药物不良反应。
老年人:老年人急性胃炎病因可能与脏器功能减退、服用多种药物等有关,在治疗时要注意药物相互作用,胃镜检查需评估老年人身体耐受情况。老年人慢性胃炎发生率较高,Hp感染率也相对较高,根除Hp时要考虑老年人的肝肾功能等情况,且慢性胃炎患者需长期关注病情变化,定期进行胃镜复查,因为老年人发生胃癌等严重病变的风险相对较高。
孕妇:孕妇出现急性胃炎需谨慎用药,以非药物干预为主,如调整饮食等,必要时选择对胎儿影响小的药物治疗。孕妇慢性胃炎的处理需综合考虑胎儿安全,治疗方案的选择要权衡利弊,尽量选择对胎儿无不良影响的治疗措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