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部骨折可由创伤性、病理性、疲劳性因素导致。创伤性因素包括直接暴力(如交通事故、重物砸压)和间接暴力(如扭伤传导、肌肉拉力);病理性因素有骨质疏松(老年人多见,骨密度低易骨折)和骨肿瘤(原发性及转移性破坏骨骼致骨折);疲劳性因素包含运动因素(强度过大、姿势不当)和职业因素(长期站立行走、特殊职业动作)。
一、创伤性因素导致足部骨折
(一)直接暴力
1.交通事故:当足部被车辆直接撞击时,强大的外力可导致足部骨折。例如,行人被汽车碾压足部,高速的冲击力会使足部骨骼承受超出其承受范围的力量,从而引发骨折。研究表明,在交通事故导致的骨折中,足部骨折并不罕见,尤其是在车速较快、撞击力度大的情况下。
2.重物砸压:工作或生活中,足部被重物砸压也是常见的直接暴力致骨折原因。如建筑工地的砖块、石块等砸落到足部,重物的重量和冲击力会使足部骨骼发生断裂。不同重量的重物砸压会导致不同程度的足部骨折,较重的重物往往会造成粉碎性骨折等严重情况。
(二)间接暴力
1.扭伤传导:足部剧烈扭伤时,力量会通过骨骼、关节等结构传导,导致骨折。比如在运动中,足部突然扭转,如篮球运动员急停变向时足部过度内翻或外翻,这种不正常的扭转力会使足部相关骨骼受到剪切力等作用而骨折。常见的如踝关节扭伤后可能合并内踝、外踝或第五跖骨基底部骨折等。
2.肌肉拉力:足部肌肉突然强烈收缩也可导致骨折。例如,长跑运动员在奔跑过程中,腓骨短肌等突然剧烈收缩,可能会拉断第五跖骨基底部。这种情况多发生在肌肉力量较强且运动状态下的人群,由于肌肉瞬间的强力收缩产生的拉力超过了骨骼的附着点承受能力,从而引发骨折。
二、病理性因素导致足部骨折
(一)骨质疏松
1.发病机制:老年人尤其是绝经后女性,由于体内雌激素水平下降等原因,容易发生骨质疏松。骨骼的密度降低,强度减弱,即使是轻微的外力作用,如日常的行走、轻微的碰撞等,也可能导致足部骨折。研究显示,骨质疏松患者的骨密度低于正常人群,其足部骨骼承受应力的能力明显下降,发生骨折的风险显著增加。
2.好发人群及表现:骨质疏松导致的足部骨折在老年人中较为常见,常见的有跟骨骨折等。患者可能在没有明显外伤或轻微外伤的情况下就出现足部疼痛、肿胀、活动受限等骨折表现。
(二)骨肿瘤
1.原发性骨肿瘤:足部的原发性骨肿瘤,如骨巨细胞瘤、骨肉瘤等,会破坏骨骼的正常结构和强度。肿瘤组织使骨骼变得脆弱,在受到轻微外力时就可能发生骨折。例如骨巨细胞瘤好发于长骨骨端,但也可发生在足部骨骼,肿瘤不断生长侵蚀骨骼,导致骨骼完整性遭到破坏,容易引发骨折。
2.转移性骨肿瘤:其他部位的恶性肿瘤转移至足部骨骼时,也会引起足部骨折。如乳腺癌、肺癌等转移至足部,肿瘤细胞在足部骨骼内生长,破坏骨组织,使骨骼强度降低,进而发生骨折。这种情况在肿瘤晚期患者中较为多见,患者往往有原发肿瘤的病史,同时出现足部骨折相关症状。
三、疲劳性因素导致足部骨折
(一)运动因素
1.运动强度过大:长期进行高强度、频繁的足部运动,如长跑、芭蕾舞演员长时间的踮脚训练等,足部骨骼反复受到应力刺激。当应力超过骨骼的修复能力时,就可能逐渐发生骨折,即疲劳性骨折。例如长跑运动员的跖骨疲劳性骨折较为常见,由于足部长期承受跑跳等运动产生的应力,骨骼不断受到微小损伤,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发生骨折。
2.运动姿势不当:不正确的运动姿势会使足部受力不均衡,局部骨骼承受过大的应力。比如跑步时足部过度内翻或外翻,会导致足部某些部位承受异常的压力,长期如此容易引发疲劳性骨折。在一些运动项目中,如果运动员的运动姿势没有得到正确指导,就容易出现这种情况。
(二)职业因素
1.长期站立或行走职业:如矿工、售货员等需要长期站立或行走的职业人群,足部长期承受身体重量和行走时的应力。足部骨骼长时间处于负荷状态,容易发生疲劳性骨折。例如矿工在矿井中长时间行走,足部反复受到压力,跟骨等部位就可能出现疲劳性骨折。
2.职业相关特殊动作:某些职业需要进行特殊的足部动作,如舞蹈演员长期的特殊舞蹈动作、军人长期的正步训练等,足部骨骼反复受到特定方向和频率的应力,也容易导致疲劳性骨折。例如芭蕾舞演员长期的足尖站立动作,使足部骨骼承受较大应力,增加了疲劳性骨折的发生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