肩周炎与肩袖损伤在临床表现、体格检查、影像学检查及治疗原则上存在差异。临床表现方面,肩周炎多见于50岁左右女性,有逐渐出现且昼轻夜重的肩部疼痛及较长病程的活动受限;肩袖损伤各年龄段均可发生,男性稍多,多有外伤史,有特定部位疼痛及“疼痛弧”现象。体格检查中,肩周炎有广泛压痛和明显活动受限,肩袖损伤有局限性压痛及“疼痛弧”等特殊表现。影像学检查上,肩周炎早期X线无明显异常,后期有相应改变,MRI示软组织炎性改变;肩袖损伤X线有间接征象,MRI可清晰显示撕裂情况。治疗原则上,肩周炎早期以保守治疗为主,严重者手术;肩袖损伤轻度保守治疗,严重者手术。
一、临床表现差异
肩周炎
年龄与性别:多见于50岁左右人群,女性相对多见,与肩关节退变、慢性劳损等因素相关。
症状特点:逐渐出现肩部疼痛,疼痛可放射,昼轻夜重,后期可出现肩关节活动受限,以外旋、外展和内旋、后伸等运动受限较明显,活动时疼痛加剧,病程较长,有自愈倾向,但时间可长达1-2年甚至更久。例如,患者可能一开始只是肩部轻微疼痛,逐渐发展到穿衣服、梳头都困难。
肩袖损伤
年龄与性别:各年龄段均可发生,但中老年人群更为常见,男性相对多见,多与外伤、肩关节退变等有关。
症状特点:有明确外伤史者较多,伤后肩部疼痛,疼痛部位多在肩前方或外侧,上臂外展、上举时疼痛明显,部分患者可出现肩部力量减弱,如不能提重物等,肩关节活动受限不如肩周炎典型,但也会随着损伤程度加重而出现活动受限,且一般不会像肩周炎那样有自愈的明显倾向。比如,有肩部外伤史的患者,受伤后肩部疼痛,上肢抬起困难。
二、体格检查差异
肩周炎
压痛:肩关节周围广泛压痛,可涉及肩前、肩后、肩外侧等部位。
活动度:主动和被动活动度均明显受限,以外展为例,正常外展可达90°以上,而肩周炎患者外展往往明显小于此角度,且活动时因疼痛明显而抗拒。
特殊试验:前屈外展试验等可出现阳性表现,提示肩关节活动受限。
肩袖损伤
压痛:在肩袖损伤部位有局限性压痛,如冈上肌肌腱损伤时,在肩峰下、大结节处有明显压痛。
活动度:部分患者早期活动度影响不明显,随着病情发展,出现上肢外展60°-120°范围内疼痛加重的“疼痛弧”现象,这是肩袖损伤较有特征性的表现之一,即上肢外展60°-120°时,因肩袖肌腱受到撞击等,疼痛明显,而在此范围外活动时疼痛减轻。
特殊试验:Jobe试验(空罐试验)阳性提示冈上肌损伤,患者上肢外展90°、前屈30°,拇指向下,检查者给予阻力,患者不能维持外展姿势则为阳性。
三、影像学检查差异
肩周炎
X线检查:早期X线可无明显异常,后期可能出现肩关节骨质疏松、冈上肌肌腱钙化等表现,肩关节间隙一般无明显狭窄。
MRI检查:可显示肩关节周围软组织有不同程度的炎性改变,关节囊可有增厚等表现,但肩袖结构一般无明显撕裂等异常。
肩袖损伤
X线检查:可发现肩袖钙化影等间接征象,有时能看到大结节处的骨质增生等,但对于肩袖撕裂的直接显示不佳。
MRI检查:是诊断肩袖损伤的重要手段,能清晰显示肩袖撕裂的部位、程度等,可明确看到肩袖肌腱的连续性中断、局部信号异常等情况,如冈上肌肌腱撕裂在MRI上表现为肌腱内高信号影,部分撕裂或完全撕裂均可清晰显示。
四、治疗原则差异
肩周炎
非手术治疗:早期以保守治疗为主,包括休息、理疗(如热敷、超短波等)、功能锻炼(如爬墙运动、钟摆运动等),通过功能锻炼改善肩关节活动度是重要的治疗环节,一般需要患者长期坚持锻炼,不同年龄段患者锻炼时需根据自身情况调整强度,比如老年患者锻炼时要避免过度用力导致肩部损伤加重。
手术治疗:对于病程长、保守治疗无效的严重患者,可考虑手术治疗,如关节镜下肩关节松解术等,但手术相对不是首选的治疗方式。
肩袖损伤
非手术治疗:轻度肩袖损伤可采取保守治疗,包括休息、制动(如使用肩带固定)、理疗、药物辅助(如非甾体抗炎药缓解疼痛)等,对于中老年患者的肩袖损伤,非手术治疗也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方案,比如合并有骨质疏松的患者,在制动和康复锻炼时要注意防止骨折等并发症。
手术治疗:对于肩袖完全撕裂或部分撕裂但症状严重、保守治疗无效的患者,需考虑手术治疗,如关节镜下肩袖修复术等,通过手术修复损伤的肩袖肌腱,恢复肩关节的稳定性和功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