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腹痛发烧的原因包括感染性和非感染性因素。感染性因素有肠道病毒(轮状、诺如)、细菌(沙门菌、大肠杆菌)感染及呼吸道感染累及腹腔;非感染性因素包括外科急腹症(急性阑尾炎、肠套叠)、过敏性因素(食物过敏、过敏性紫癜)、其他非感染性因素(腹部脏器扭转、功能性腹痛)。家长需密切观察症状变化,及时就医检查并采取相应治疗和护理措施。
一、感染性因素
(一)肠道感染
1.病毒感染:
轮状病毒是常见的引起小儿腹痛发烧的病毒病原体之一。多见于6-24个月的婴幼儿,常通过粪-口途径传播。感染后主要表现为腹泻、呕吐,同时可伴有发热,体温多在38-39℃左右,也可出现腹痛,腹痛程度不一,可为阵发性隐痛。例如,相关研究表明轮状病毒肠炎患儿中约80%会出现发热症状,腹痛也是较为常见的伴随表现。
诺如病毒感染也可导致小儿腹痛发烧,各年龄段小儿均可发病,以学龄儿童和青少年相对多见,但婴幼儿也有感染可能。患儿多有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症状,发热一般为低-中度热,腹痛可为脐周或全腹隐痛。
2.细菌感染:
沙门菌属感染较为常见,可通过污染的食物传播。小儿感染后可出现高热,体温可达39℃以上,同时有腹痛,多为脐周或下腹部绞痛,还可伴有腹泻,大便可为黏液便、脓血便等。如鼠伤寒沙门菌感染,在婴幼儿群体中发病率较高,腹痛发烧是常见的临床表现。
大肠杆菌感染也可引起小儿腹痛发烧,尤其是致病性大肠杆菌和产毒性大肠杆菌。患儿可出现发热,体温波动,腹痛以脐周为主,常伴有腹泻,大便性状多样,如稀水样便等。
(二)呼吸道感染累及腹腔
上呼吸道感染时,某些病毒可通过血液播散或神经传导等途径影响腹腔,引起小儿腹痛。例如,腺病毒感染引起的上呼吸道感染,部分患儿可出现腹痛,同时伴有发热,体温可在38℃左右,腹痛多为牵涉痛,部位不固定。
二、非感染性因素
(一)外科急腹症
1.急性阑尾炎:
多见于5岁以上小儿,典型表现为转移性右下腹痛,初期可为脐周或上腹部隐痛,数小时后转移并固定于右下腹,同时伴有发热,体温多在38-39℃,部分患儿体温可更高。小儿急性阑尾炎的腹痛和发热表现可能不如成人典型,需要密切观察。例如,有研究显示约70%-80%的急性阑尾炎患儿有发热症状,腹痛是最主要的症状之一。
2.肠套叠:
多见于2岁以下婴幼儿,尤其是4-10个月婴儿多见。主要表现为突发的剧烈阵发性腹痛,患儿哭闹不安,屈膝缩腹,发作间歇期可玩耍如常,同时伴有呕吐,之后可出现果酱样大便,多数患儿伴有发热,体温一般在38℃左右。这是由于肠管套叠导致肠道梗阻,局部血液循环障碍等引起。
(二)过敏性因素
1.食物过敏:
小儿食用某些过敏食物后可出现腹痛发烧。例如,对牛奶、鸡蛋等食物过敏,患儿可出现腹部不适、疼痛,疼痛可为隐痛或绞痛,同时伴有发热,体温一般为低热或中度发热,还可伴有皮疹、呕吐等其他过敏表现。其机制是机体对食物中的过敏原产生免疫反应,引起胃肠道及全身的一系列症状。
2.过敏性紫癜:
多见于3-10岁小儿,发病前1-3周常有上呼吸道感染史。患儿可出现腹痛,多为脐周或下腹部绞痛,同时伴有发热,体温一般在38℃左右,还可出现皮肤紫癜,多见于下肢及臀部,对称分布,可伴有关节肿痛、血尿等表现。其发病是由于机体对过敏原产生变态反应,导致血管炎,累及胃肠道及其他器官。
(三)其他非感染性因素
1.腹部脏器扭转:
如肠扭转,多见于年长儿,可因体位突然改变等诱发。患儿出现剧烈腹痛,呈持续性绞痛,伴有频繁呕吐,之后可出现发热,体温因病情轻重而异。这是由于肠管扭转导致血运障碍,引起局部炎症反应等导致发热。
2.功能性腹痛:
多见于学龄期儿童,腹痛多为间歇性,程度不一,可为隐痛、胀痛等,可伴有发热,但体温一般不超过38℃,发热多为低热。其发生可能与饮食不规律、精神因素等有关,如学习压力大、过度紧张等可诱发功能性腹痛伴发热。
对于小儿腹痛发烧的情况,家长应密切观察小儿的症状变化,如腹痛的部位、性质、发热程度等。如果小儿出现腹痛发烧,应及时就医,进行详细的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如血常规、大便常规等)以及必要的影像学检查(如腹部超声等),以明确病因,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在护理方面,要注意让小儿休息,根据病情调整饮食,对于发热的小儿要注意散热等儿科安全护理原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