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潜血指尿液有红细胞但肉眼难察,需通过检查发现,正常为阴性。其常见原因有生理性(剧烈运动、女性生理期)和病理性(泌尿系统疾病如肾小球肾炎、结石、感染、肿瘤,全身性疾病如血液病、自身免疫性疾病)。相关检查有尿常规、泌尿系统超声、肾功能检查及肾穿刺活检等。应对措施是结合具体情况分析,生理性因素致者休息后复查可恢复,病理性因素致者针对具体疾病治疗,儿童患者需特殊对待,患者要定期复查。
一、尿潜血的定义
尿潜血是指尿液中存在红细胞,但肉眼无法观察到尿液颜色改变,需要通过尿常规等检查发现的情况。正常情况下,尿液中红细胞数量极少,尿常规检查结果应为阴性。
二、常见原因
(一)生理性因素
1.剧烈运动:高强度运动后可能出现尿潜血。例如长时间跑步、打篮球等剧烈运动,可能导致肾脏轻微损伤或肾小球通透性暂时改变,使红细胞进入尿液。这种情况在健康人群中较为常见,一般休息后可自行恢复。对于儿童来说,过度玩耍、剧烈活动也可能出现类似情况,通常休息后复查尿常规可恢复正常。
2.女性生理期:女性在生理期时,经血可能会污染尿液,导致尿常规检查出现尿潜血假阳性结果。此时需要避开生理期再进行复查。
(二)病理性因素
1.泌尿系统疾病
肾小球肾炎:多种类型的肾小球肾炎都可能引起尿潜血。比如急性肾小球肾炎,常由链球菌感染等诱发,除了尿潜血外,还可能伴有蛋白尿、水肿、高血压等症状;慢性肾小球肾炎则病程较长,病情迁延,逐渐进展为肾功能不全。儿童患肾小球肾炎时,可能会出现颜面及下肢水肿、血尿等表现,需要及时就医进行规范治疗。
泌尿系统结石:肾结石、输尿管结石等泌尿系统结石可损伤泌尿系统黏膜,导致红细胞渗出,引起尿潜血。患者常伴有肾区疼痛、腹痛、排尿困难等症状。不同年龄段的人群都可能发生泌尿系统结石,儿童如果存在代谢异常等情况也可能长结石。
泌尿系统感染:如膀胱炎、尿道炎等,炎症刺激泌尿系统黏膜,导致黏膜充血、水肿,容易出现红细胞渗出,从而引起尿潜血。患者可能伴有尿频、尿急、尿痛等症状。各年龄段均可发生泌尿系统感染,儿童由于尿道短等生理特点更容易发生。
泌尿系统肿瘤:如肾癌、膀胱癌等,肿瘤组织生长不规则,血管丰富,容易破裂出血,导致尿潜血。多见于中老年人,但近年来发病有年轻化趋势。
2.全身性疾病
血液病:像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白血病等血液病,会影响凝血功能,导致身体容易出血,包括泌尿系统出血,从而出现尿潜血。不同年龄的血液病患者都可能出现这种情况,儿童患白血病时除了尿潜血外,还可能有发热、贫血、肝脾淋巴结肿大等表现。
自身免疫性疾病:例如系统性红斑狼疮,这是一种自身免疫紊乱的疾病,可累及肾脏等多个脏器,导致肾脏损伤,出现尿潜血。多见于育龄女性,儿童也可能患病,但相对较少见。
三、相关检查
(一)尿常规检查
这是初步筛查尿潜血的常用方法,通过显微镜观察尿液中红细胞的数量等情况,同时还能了解尿蛋白等其他指标,初步判断是否存在泌尿系统疾病等情况。
(二)泌尿系统超声检查
可以帮助发现泌尿系统是否存在结石、肿瘤、先天性畸形等结构性病变。对于儿童来说,超声检查相对安全,无辐射,能较好地观察泌尿系统形态结构。
(三)肾功能检查
包括血肌酐、尿素氮等指标,用于评估肾脏的功能状态,判断是否存在肾功能损伤以及损伤的程度。对于有慢性肾脏疾病的患者,肾功能检查尤为重要。
(四)进一步的专项检查
如果怀疑是肾小球肾炎等疾病,可能需要进行肾穿刺活检,以明确肾小球病变的类型和严重程度,为制定治疗方案提供依据。但肾穿刺活检是有创检查,需要严格掌握适应证。
四、应对措施
如果发现尿潜血,首先要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综合分析。如果是生理性因素引起的,如剧烈运动导致的尿潜血,休息后复查通常可恢复正常;如果是病理性因素引起的,则需要针对具体疾病进行相应治疗。例如泌尿系统感染引起的尿潜血,需要进行抗感染治疗;泌尿系统结石引起的尿潜血,根据结石的大小、位置等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如保守治疗或手术治疗;肾小球肾炎等疾病则需要根据病情进行规范的药物治疗等。对于儿童患者,在检查和治疗过程中更要注重其特殊性,如儿童用药需要考虑年龄因素,选择合适的检查方法和治疗方案,以保障儿童的健康和安全。同时,患者要定期复查,监测尿潜血等指标的变化,以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