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周病的原因包括菌斑微生物(受年龄、性别、生活方式等影响,是始动因子)和局部促进因素(牙石、食物嵌塞、不良修复体、牙齿排列不齐等);治疗包括基础治疗(口腔卫生指导、龈上洁治术、龈下刮治术)、手术治疗(牙周翻瓣术、植骨术)和维护治疗(定期复查、复治)。
一、牙周病的原因
1.菌斑微生物
年龄因素:儿童时期菌斑堆积相对较少,随着年龄增长,口腔卫生维护不佳时,菌斑容易在牙齿表面、龈沟等部位积聚。例如,老年人由于牙齿磨耗、牙龈退缩等原因,更易有菌斑滞留。
性别因素:一般无明显性别差异导致菌斑微生物成为牙周病的主因,但女性在生理期、妊娠期等特殊时期,由于激素水平变化,可能会影响牙龈对菌斑微生物的反应,使牙周组织对菌斑的敏感性增加。
生活方式:吸烟人群,烟雾中的有害物质会影响牙龈的血液循环和免疫功能,使菌斑更容易引发牙周组织的炎症反应。长期熬夜、压力过大等不良生活方式会降低机体免疫力,间接增加菌斑微生物引发牙周病的风险。有系统性疾病如糖尿病的患者,血糖控制不佳时,机体抵抗力下降,菌斑微生物更容易侵袭牙周组织,导致牙周病发生。
菌斑是引发牙周病的始动因子,黏附在牙面的菌斑微生物会引发牙龈的炎症反应,逐步破坏牙周支持组织。
2.局部促进因素
牙石:牙石是沉积在牙面或修复体上的已钙化或正在钙化的菌斑及沉积物,它会持续刺激牙龈,阻碍牙龈的自洁作用,导致牙龈炎症加重,进而破坏牙周组织。例如,长期不洗牙的人群,牙石容易堆积,引发牙周病。
食物嵌塞:牙齿排列不齐、邻面龋等情况可导致食物嵌塞,食物嵌塞会压迫牙龈组织,引起牙龈炎症,同时嵌塞的食物腐败发酵会产生有害物质,进一步加重牙周组织的破坏。青少年牙齿替换期容易出现牙齿排列不齐,从而导致食物嵌塞,增加牙周病风险。
不良修复体:不合适的假牙、充填体等不良修复体边缘不密合,会刺激牙龈组织,造成牙龈炎症、红肿、出血等,长期可引发牙周病。中老年人群如果佩戴不合适的假牙,若不注意维护,就容易出现这种情况。
牙齿排列不齐:牙齿拥挤、错位等排列不齐的情况,使得口腔自洁作用难以发挥,菌斑容易积聚,增加了牙周病的发生几率。儿童时期牙齿发育阶段如果受到不良因素影响,可能导致牙齿排列不齐,为成年后患牙周病埋下隐患。
二、牙周病的治疗
1.基础治疗
口腔卫生指导:
各年龄段:无论儿童、成人还是老人,都要指导正确的刷牙方法,如巴氏刷牙法,每天至少早晚各刷一次牙,每次刷牙时间不少于3分钟。对于儿童,家长要协助其刷牙,选择适合儿童的软毛牙刷和儿童牙膏;成人要注意保持良好的刷牙习惯;老年人若有手部活动不便等情况,可选择电动牙刷等辅助工具。
性别差异:无明显因性别导致的特殊口腔卫生指导差异,但女性在妊娠期等特殊时期更要注意口腔卫生,因为激素变化可能使牙龈更敏感,更需认真维护口腔清洁,防止牙周病加重。
生活方式相关:对于吸烟人群,要建议其戒烟或减少吸烟量,因为吸烟会影响基础治疗的效果;对于有系统性疾病的患者,如糖尿病患者,要在控制血糖的基础上进行口腔卫生指导,因为血糖控制不佳会影响牙周病的治疗预后。
龈上洁治术:通过超声波洁牙机等设备去除龈上的菌斑、牙石,是治疗牙周病的重要基础步骤。适用于大多数牙周病患者,能有效减轻牙龈炎症,防止牙周病进一步发展。
龈下刮治术:用比较精细的龈下刮治器刮除位于牙周袋内根面上的菌斑、牙石,可清除龈下的致病因素,促进牙周组织的愈合。
2.手术治疗
牙周翻瓣术:适用于深牙周袋、牙周袋形态复杂等情况,通过翻开牙龈瓣,直接暴露牙根面,便于彻底清除根面的菌斑、牙石,修整牙槽骨形态等。对于一些重度牙周病患者,可能需要进行牙周翻瓣术来改善牙周状况。
植骨术:当牙槽骨吸收导致骨缺损时,可采用植骨术,将骨移植材料植入骨缺损处,促进新骨形成,恢复牙槽骨的高度和形态,为牙周组织的附着提供基础。
3.维护治疗
定期复查:牙周病患者需要定期复查,一般每3-6个月复查一次,检查牙周袋深度、牙龈炎症情况、牙石沉积等,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处理。儿童患者由于处于牙齿发育阶段,更要注意定期复查,观察牙周组织的发育情况;老年患者由于机体恢复能力相对较弱,也需要更频繁地复查,及时调整治疗和维护方案。
复治:根据复查结果进行相应的复治,如再次进行龈上洁治、龈下刮治等,以维持牙周健康。



